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安1460《陪我走过的·徐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28:20
  • 86

通向理想的火车,每天都会定时驶去。但却是单程的。实现理想,必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也许是欲望,也许是生活,也许是几年几十年的追寻。

——题记

第一次读到徐璐的文章,是高中时候的一张报纸。吃饭的间隙,我随手扯过来一份打发时间。不经意地看到了那篇《出走与回归》。散文。攫取很多个闪现人性光芒的片段,用流畅的笔触和从容的叙述,拼合成了一次关于灵魂的旅行。一瞬间,我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把这小小的一块剪了下来,贴到了我的日记里。

2003年,一个“服从”,轻轻松松把我送到了北方城市,开始了四年的他乡生活。如今,6个年头过去了,最初的状态和情绪,已经慢慢虚化掉了,只能抽象地记得很多别别扭扭的目光交错。

03年的冬天,那座城市开始下雪,下得人心慌。但慌乱的冬天,我第一次看到了雾凇,第一次看到了冰灯,第一次在冰天雪地里走,第一次裹得像熊猫,然后重重地摔了下去,第一次吃到了那么长串、可以很多人分享的冰糖葫芦,第一次在结了冰又覆盖了积雪的湖面上恣意奔跑……哦,忘不掉的,第一次在操场了见到了那么高,那么多的雪人,我和同宿舍的她一起在操场上跑啊跑,遗落下了一串一串的脚印。但,所有的情谊也都冻结在了那个冬季。

如今看来,那时候的我算不得可爱,算不得聪明,却倔强得要命。舍不得向任何人低头,舍不得向任何事妥协。当然,当下的我,已经能笑着回想6年前的我了。指缝真的太宽,以至于瘦弱的时间,一不小心就从中溜走了。

04年,我在网上无聊地瞎逛。那时候的我经常会买《萌芽》,延续着高中的习惯。然后零零散散地看到徐璐的文章。直到很多篇之后,我才把《萌芽》里的她和《出走与回归》中的她重叠起来了。竟像捡到了珍宝般的偷偷开心。那时候的我还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乐趣,所以把那些字字句句都珍藏了起来,或者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去图书馆里安安静静地温习。《萌芽》上,我记得清楚的是《此时彼刻》和《为了命名那路上的忧伤》。

那些踽踽独行的日子里,我一边读着这些温暖的文字,从文本里收获感动;一边抱怨着为什么生活离我所预设的轨道愈来愈远。为什么是相似的年纪,相似的象牙塔,她的生活里春光明媚,而我的生活里阴雨绵绵。最初的喜欢里,掺杂着我复杂的情绪。

2005年,我在博客上写徐璐。写她的文字陪伴我的那段岁月。不经意间看到留言,一个叫“小溪”的同样喜欢徐璐的女孩。她说她是在搜徐璐的时候搜到了我的博客,喜欢我的文字和那些文字间透露的蕙质兰心,并且交换了博客链接,还给我看了她写的关于徐璐的文章。这个博友是我所喜欢的。曾经有一段,她说因为要考研,所以要关掉博客,我们纷纷留言说不舍,可她依然好几个月没有更新,也没有到我的博客里留言。直到考研的分数出来。联系才又联结上了。后来,我的博客因为一些原因关掉之后,光顾她的空间也变得极其稀少了。我只是知道,如今,她在她心爱的北大,读着她最爱的电影专业。

2005年初,《西安1460》集结出版。而我直到05年的年底才在联合书城的畅销栏里看到了它。05年的年底,我已经大三了,和中文系的她们住到了一起。四年里,一半的时间,却占据了快乐的四分之三。

我把《虚构》《随想》和《身边》读了一遍又一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我都会把它翻出来。从任何一页开始都是我所熟悉的。《虚构》部分是小说,我并不太喜欢,因为我不得不说,在我的认知里,她说故事的能力并不强。哪怕是后来拿了北大原创第一名的《被海迷死的鱼》我也并不太喜欢。她的小说用接近散文的笔触说故事。从容是从容,却少了些张力。而因为说故事的需要,又使得散文的那份精致减淡了许多。

我最爱的依然是《随想》部分。因为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与人事。每一份喜怒哀乐都能牵动自己的神经。那些安静的午后和深夜,六篇随笔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试图顺着这些图迹追溯出一个最立体的她来,也很八卦地把小说里的他他他跟真实里的他他他进行排列组合。

2006年的年底,我在为一场考试准备,到最后心力交瘁的两个月里,我一度焦躁得在图书馆里呆不上半个小时。外面依然是冰天雪地,但装有暖气的图书馆五楼是极温暖的,并且屋顶是透明的,阳光大大方方地撒进来,温暖得如同春天。

在和身体里的那个倔强的自己做斗争的同时,还要对抗着外界一些不太善良的挑衅。一度使得这场仅仅出于我内心渴求的考试,成了一次与他人对抗的符号和手段,让我都不忍承认自己的妥协。所有负面的声音都像一根带刺的钢绳,从四面八方把我拉扯开,我被扎的生疼,撕得支离破碎。那些我看不到光亮的深夜里,我搬着小板凳坐在走廊里。不是看我的专业课,也不是背政治和单词。是把《随想》拿出来复习又复习。记得有一个夜晚,我的眼睛扫过那句“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美好”的时候,眼泪争先恐后地涌出来。我终于对一切都释然。终于懂得对手只有掩藏在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而不是任何第三者。而真正的勇者,能做出任何忠于内心的决定,并且有承担与之相关的一切结果的勇气。

我相信,是那个深夜里的一句“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要美好”,才让我开始了从07年起在南京的生活的。

07年,我看到了那篇《忽然长大》。看到了陆希接近十年的漫长等待后,高远牵起了她的手。那一刻,我竟比自己获得了幸福更觉幸福。那些天,我把那首《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爱你》在mp3里循环播放着。《忽然长大》里,我最爱的是那一句“公元后我们还不太老”。

可是,07年,我又看到了那篇《乒乓的38度5》。我知道的,乒乓是她。故事又结束了。高远真正去了天高地远的大洋彼岸,从此天各一方了。彼时的我还不能明白,错过了那么多年华,耽搁了那么久的情谊,怎么会盛开得那么短暂?直到今天,我领略过了生活里的奇谲,又咀嚼到了生活里的苦涩之后,才懂得,这艰难人生,远比判断题驳杂得多。张靓颖唱的“我们说好一起老去看细水长流,却即将成为别人的某某”真正是悲哀到骨子里的。可廖一梅的话是对的,“所有的爱情都是悲哀的。可尽管悲哀,依然是我们知道的最美好的事”。

《曲终人散》里,用了小男孩的一个谜语:猜猜看,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什么?答案是:在拐角处见。于是,行至“祭念曲”的时候,她许下愿望:在对方还没有老的爱不动,彼此的笑容里还没有皱纹的时候,还能在某个拐角处重复。曲终人散,从来都不是人走茶凉,只是另一场剧目的序曲。某个拐角,就是那一伸手可以触摸得到的前方,不是彼岸。

《蒙娜丽莎她是谁》是一篇准影评。我最爱的是最后关于《金刚》的一段: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写出一部也许还能堪称经典的剧作,会有不错的导演和演员来演绎,还会在各大剧院上映.上演的时间应该是岁末,是黑夜一般深沉的隆冬.你会去看戏的.你孤独的坐在人群之间,别人为表面的笑料逗乐,而你却明了其中隐藏的忧伤.你的表情复杂如一道谜题,比表情更复杂的是你的心情.然后思绪万千的你会跑出戏院,穿越风雪,穿越一条条街道,去寻找我.我会在城市最高的楼厦等你.等着你轻轻喊出我的名字。

如果你不来,我就一个人唱歌:我很孤单,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我站在世界的顶端.

哦,我最爱的徐璐。这多像奈奈嘴里的那场走在幸福顶端的初恋。过程的美妙,淡化了所有的结局。不是吗?

《滴答》出版的前夕,我再一次搜到了《春天的卡夫卡》。“资料室内安安静静。只有我一人对着书卷默默流泪。窗外是温柔温柔、很慢很慢的春天。”那一刻,我也在坐在图书馆里,窗外同样是温柔温柔、很慢很慢的春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