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另一种控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27:29
  • 104

先前在《读者》上看到这本书的选段,尽管简介中说这是一本控诉奥斯维辛大屠杀的书,但看起来就像一个儿童故事——轻松、有趣、天真。于是对这本书发生了好奇,买了一本来看。

书看得飞快。作者用大约5/6的篇幅,为最终的出人意料的结局做好了铺垫。住在柏林的布鲁诺,是一位纳粹司令官家的儿子,在刚刚九岁时,由于父亲的工作,带着一百个不情愿,迁居到了奥斯维辛一所较小的房子里。初来乍到的布鲁诺很寂寞,没有朋友。直到有一天,他在外出“探险”时。遇到了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犹太男孩希姆尔。

希姆尔住在集中营里。他与布鲁诺之间隔着铁丝网。布鲁诺惊异于希姆尔与他是如此不同:他瘦小、羸弱、脸上是可怕的灰色、穿着一身条纹睡衣、带着条纹帽子(作者在暗示奥斯维辛的囚服)。尽管如此,布鲁诺还是把希姆尔当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每天会从家里偷一些面包和奶酪带给他。由于有了希姆尔,布鲁诺彻底忘却了对柏林的思念,直到有一天,妈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决定把他和十三岁的姐姐带回柏林……

尽管作者一直在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但由于是通过小孩布鲁诺幼稚童真的眼睛,罪恶、压抑、沉重的情绪几乎不存在。作者没有用一个使我们联想到那次可怕屠杀的词汇,反而是藉着一个九岁男孩的无知,把那些词语藏了起来。例如,整本书没有出现“奥斯维辛”这个词,而是故意让布鲁诺“听错了”,代之以“一起出去(Out-With)”。在提到“元首”时,也故意说成“炎首”。布鲁诺天真地以为铁丝网的那一边也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同他的老家柏林一样,有蔬果店,有咖啡屋,小孩子们分组踢足球,大人们则在一起聊天……就这样,布鲁诺用他纯洁的眼睛,见证着发生在奥斯维辛的一切罪恶,而他自己却对罪恶一无所知。他的世界的全部,就是那个每天在铁丝网那头等他的、他一生最好的朋友。

然而开始读到最后1/6处,读者就已经能嗅到气味的异常了。即将回到柏林的布鲁诺,想要与好朋友道别。布鲁诺说,他和希姆尔虽然每天隔着铁丝网聊天,却没有在一起玩过。于是布鲁诺让希姆尔给他偷来了一套条纹衣服,从铁丝网下钻过去进入了集中营。当他因集中营里荒芜的一切与想象大相径庭而大感失望,并准备与好朋友就此道别时,哨声响了……

每个人都要站队,然后走到不知什么地方。于是布鲁诺和好朋友一起,走进了一件温暖又挡雨的大屋子。当光线暗下来时,布鲁诺突然抓住了朋友的手,紧紧地不放开……

以后就没有布鲁诺的任何消息。布鲁诺一直以为这是一次有趣的探险,然而读者都知道发生了什么。讽刺的是,当天下令放毒气的,正是布鲁诺的司令官父亲……

尽管这本书前面的调子很轻松,然而最后悲剧性的结局,还是让人心头一沉,然后带着千斤的沉重合上书本。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布鲁诺纯洁的心灵、纳粹和犹太小孩真诚的友谊,都在黑暗中,在布鲁诺还没有意识到时,无声地陨落了。

这篇二战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一切都是在读者明白而主人公不明白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也极大地为最后的悲剧桥段增强了表达效果。作者用一个儿童故事,对战争的残忍做出了最有力的控诉。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次自认为伟大的探险中,和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一起,在一个叫“一起出去”的地方的一个温暖的房间里,被自己的父亲间接而残忍地杀害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战争的冷酷、疯狂和灭绝人性?

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所有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很久以前,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重演,不会再现在的年代重演。

也许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景罢了。

不过也许,世界就应该像孩子眼中的那样简单而善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