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你要如何争气?
本书不是一本学术专著,但我认为却是身为法律人不得不看的一本好书,针砭时弊,对法律人的社会责任鞭辟入里,然而最重要的,是它所引发的我们法律人的思考,法律人究竟如何自身定位的问题?法律人的存在意义何在?法律人应如何安身立命?
在本书中,序言是不得不提的,马英九先生所作的序“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文,一方面对本书内容做了一些评价;另一方面对法律人的存在意义也做出一定的探讨,将法律人与救死扶伤的医生相比,“医生的工作是消解病苦、救人性命……而法律人的工作则在于解分止争、辨分是非,乃至于断人生死”,借此说明法律人工作的重要,并且由法律工作的崇高性和不可玷污性,来说明身为法律人要谨言慎行、要承担起那份替上帝分担的责任,“就如本书中所引纪伯伦的箴言:‘把手放在善恶交界之处,就可以碰触上帝的袍服。’法律人的工作,本应是上帝的权柄,法律人越而代之,能不戒慎?能不恐惧?”比较令我欣赏的是在序言中对自己心理过程的描述和作者经历的介绍,这些都使得本书更加生动和易于打动人了。而陈长文先生自己作的序则较为真挚和朴实,对自己最感幸运与欣慰的四件事的介绍尽显一位法律前辈踏踏实实的人生之路,言语中透出对法律人的忧心。第二作者罗智强的序为我们更深地了解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幕后的故事。总之,如果没有时间看完全书,序是一个不可不看的部分。
曾经担任检察官的前任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曾说:“当了十多年的联邦检察官,我早已习惯人们对我投以怨恨。只要这些仇恨都来自一下这批族群——白领阶级的罪犯、黑道分子、贪官污吏、私枭毒贩——我就自诩事业有成。这份工作不是要争取最佳人缘奖”。说到底,检察官不是中立方,检察官需要有自己的立场。这是对法律人一个更高的要求,不能糊涂,要有超强的正义感,不仅弃恶扬善还要嫉恶如仇。如果一个法律人总想做老好人,那么在成为一名检察官的路上,在性格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对法学教育可谓是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对在台湾占据统治地位的考试制度,作者认为应当放宽人数、采用高录取率,与其用考试这种筛选机制、不如利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因为考五十分的人和考一百分的人究竟能力哪个强,不是分数能决定的。
而对于中国的法制现状,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却“植其皮毛,不得骨血”,西方的宪法是根植于人民心中的法治权利观念,起由下而上的,中国的法治,“自清末开始的制宪过程有几个特征:对清廷皇室而言,这是一种妥协或苟延政权的政治手段;对当时参与变法的中坚官吏与知识分子而言,则是一种追求国家富强的工具。”中国的法治是由上而下的,因此中国的法治并没有其赖以生存的精神骨髓。但我认为,人类因差异而相互借鉴,借鉴来的东西本不是自己的,但并不是借鉴的东西就不能变成自己的,只要融合的好,就能够成为自己的。
看完本书,是一种对自我的反省,同时也是对社会上千千万万法律人的审视,这本书让我不断问自己,作为一个法律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应当是怎样的?陈长文先生心目中,法律人绝不仅仅是一个法匠,而要有自己的精神和理想。然而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精神寄托的又有多少?人,于人生之处或许会有一些理想,但随着尘世的滚滚浓烟,这些许的理想可能都被淹没了。而今中国社会,且不说社会地位和受关注度尚不如人意的律师行业的工作者,就连国家法律的守护者——检察官和法官们,扪心自问,又何曾能够让自己心安,让人民敬服?更多的人,恐怕是把法律作为一项普普通通的工作,就如同居委会、妇联甚至于商业活动一般吧。这即是现在中国法治的现实,浩瀚如烟、多如牛毛的案卷已经将检察官和法官们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自己的烦事琐事私事一大堆,他们毕竟也是凡人,对此,我一边不能认同其工作态度,但同时也理解其身不由己。归根结底,一个行业的兴衰,反映的是中国法治的悲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改革现有体制。
而对自己,仍旧是迷茫,法律人究竟是为何而存在?或者追问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人生在世,究竟追求的是什么?阅历或许才能给与我们答案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24:4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5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