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活屍之死阅读《活尸之死》的几个角度——算是一个简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21:35
  • 80

关于故事

阅读《活尸之死》是一种绝对特别的体验。故事的核心设定,在于死者会复生,准确地说,就是死者的意识会恢复,并且驱动着尸体如常人一样行动。简单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科幻推理所建基其上的基本假设而已,正如阿西莫夫要给机器人的出场加上三定律一样。然而关键就在于,这一设定涉及的是死亡。而死亡,正是推理故事中谋杀所基于的现象。于是这一设定,事实上是在推理故事靠近根基的地方,打进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楔子。在第一部出现复生的男主角如果显得像是主角特有属性的话,在第二部中开始不时出现的尸体消失(或者说复活的尸体逃逸XD)和死者复活,已经开始让我们搞不清楚一个人是彻底死了还是还会复生,而这个故事,刚好就在活人和复生者的众声喧哗中成功布局。为免泄底,关于情节和诡计非常漂亮的结合就不多陈述了。不过同时也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关于动机的设计。既然死者可能复活,那么杀人并不一定能顺利使被害者消亡,而本书中的动机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显得非常精彩。

为什么是一个美国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九十年代初的美国,当然这自然会是一个美国故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建构手法甚至可说是好莱坞的。从情节切入上看,在舒缓的背景介绍之后,整个故事就随着葛林和赤夏这对男女主角的行进摇移,并不先确定某个人为主视点(虽然我们其实已经在他们出场时清楚葛林自然是这一段落的主视点所在),接着一个个情景展开,主要人物依次出场,无一不是“进入情境-依次展示角色-冲突-主角离开”的模式。我们看到整个故事随着葛林的出现而展开,随着他的突然死亡而转折,随着他四处调查而所有人漫无目的,随着他逐步解开谜团故事开始收场。这事实上是一个太过典型的成长故事,只是这里面的成年仪式变成了解释自己的死亡。作为一个实在对美国故事没有好感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因此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主要是)必然是不那么有兴味有略显冗长的,以至于在读到最终推理秀结束到达尾声,男女主角驾车奔向远方时,会有“finally”的感觉吧。

推理的界限?

幻想和推理的融合,尤其是在本作中这样发生在故事的基本前提处的融合,不可不说是给出了推理小说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打破传统的死亡定义,从而从角色身分、谋杀动机两个方面都重构了我们对于推理小说格局的预期。这样的将多种文学样式进行融合的尝试不可不说是很有价值,在重构出的新空间里形成的架构之中也颇多可堪玩味之处。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样的重构使得整个布局都完全只能表现为一种叙述性诡计。当读者意识到这样的深度融合将造成的唯一结果就是叙述性诡计的时候,在故事中再给出一个让读者意外的结果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但说回来,推理小说的创作本身就总是在利用人们思维的各种不自觉的预设和预判而创造诡计的。所谓叙述性诡计,不外乎是将诡计的构建基于“没发现”推进到“想不到”,大约在探索推理的界限上,这才是真正更有价值的作品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