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建筑》后,我需要怎样的建筑
隈研吾 ,
一个当代著名日本建筑师,
一个用竹质材料建构一个与长城两两相望的独特空间,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的建筑师。
拿到他的《负建筑》,首先被纯白到不愿夹带一丝污点的装帧惊异到。好似他的建筑,努力达到建筑纯粹化的目标。
所谓莫名其妙的“负建筑”是他理想的界定:“并非是输的建筑,而是指最适宜的建筑。”他浸在整本书的悲观态度里发问:“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
答案至少在现代建筑上是否定的。
“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似乎已经成为了建筑的使命。
在与私欲的纠缠中,建筑不断变得扭曲。象征意义或是视觉需求,大量奇形怪状和体积巨大、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因此得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总造价7亿的阿联酋迪拜能自主做360度旋转的酒店,被誉为建筑史上的新奇迹。作为唯一一个七星级宾馆,它的销售价格在3万美元一平方,
这样遥不可及的高姿态,所谓冲击视觉的奢侈品在流离失所的人看来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
我们没有太惊讶,因为在古代这种以建筑象征权利的例子就已屡见不鲜。清代圆明园,埃及金字塔或者至今仍然在建设中的已经有几百年修筑史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
他们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是为了个体的私欲买单。而更讽刺的是,不论是作为正真受益的使用者,或者只是纯粹观事不关己的赏者,对于奇迹型的建筑我们都不吝惜地报以赞叹。不惜花重金千里迢迢趋之若鹜,或者狂揽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同享用。不否认它们象征着人类无限智慧,让这个世界显得如此发达。
这就是隈研吾写《负建筑》之前看到的世界。
至今仍没有丝毫改变的世界。
终于,这种趋利性建筑的非实用性在事实面前不断的放大,导致世人不得不放眼关注。
6月中,上海一幢13层的在建商品楼倒塌,且不论在国际建筑界造成多少笑柄,仅在网上被戏称为“将为旧建筑物爆破式拆除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网友戏称“按照上海的实际情况和倒塌效果,今后拆楼,只要在一侧挖个4.6 米深的坑,另一侧堆积10米高的土,就可以达到预定效果,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经费,更绿色更环保。” 这样一幢没有天花乱坠想象,没有华丽奢侈原料的亲民建筑都失去的依赖性,对于建筑,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或者再远一点,去年汶川地震,学校倒塌脆弱的显得不堪一击。对于这样的建筑,根本就没有“象征性”或者“视觉性”的诉求,只是要使用或者安全,而这算是建筑最不值一提的要求都丧失了。利益的黑手在不断伸向建筑的保证,久而久之建筑的空泛概念在接踵而来的废墟中垮塌的
一塌糊涂。
当我们在血的教训里失落失望的时候,隈研吾带着他的“负建筑”走向我们。带着对建筑的精神和哲学进行的反思,他帮我们在废墟里让“建筑” 重建。
“但是人类的欲望的膨胀,既包括业主(开发商)也包括建筑设计师们,正使建筑越来越陷入两种迷思,其一:赋予了建筑太多本不应该承担的象征性意义;其二:它有可能越来越变成建筑师个人“优雅的嬉戏”,忽略了建筑本身的价值,而一味重视建筑行为的价值,这个背后的思想逻辑就是重视建筑的经济性、象征性,但说到底建筑只是无限延伸的时空连续体的一部分,建筑功能性、空间的价值永远应该优先考虑,因为接受建筑的主体并不是置身于建筑实体中,而是置身于空间中。”
虽然感觉像一滴清露,但不免提不起信心:被这主流建筑观点浑浊地包围着,这样一个独自清醒的建筑师能给这个领域带来多少纯净?
至少他让人在感叹建筑奇迹或者面对痛心惨重教训的第一感觉之后,能够延续地问问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建筑?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21:3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