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北京紫禁城《逆时代的力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21:14
  • 79

《北京古建筑五书》

“北京建筑五书”是指前不久出版的《北京天坛》、《北京紫禁城》、《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以及《北京古建筑地图》,最后这本分上下两册,下册还在编修,尚未付印。他们的作者,我都认识:王贵祥先生是带我进入建筑史门槛的老师之一;刘畅、贾珺是我的师兄,我跟着他们做过古建筑保护的工程项目;《古建筑地图》年轻的编写者们都是我的同门。看到这5本有点儿厚度、白白净净的书,我像是又回到了当初读建筑史专业的时候,熟悉的内容、熟悉的作者,都让我迫不及待把每一本都翻看了一遍。

我最先看的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北京古建筑地图》,它在版式上就与其他几本不一样,略窄,小巧。拿着这本小厚书可以很方便地在北京城里寻访古建筑,拆下腰封,展开之后出现的是北京旧城全图,图上点出了302处1949年以前建成的老建筑,其中就有我以前住的院子。内文先是简要地讲了古城规划史及北京城建筑风格的变迁,再把北京旧城的内外城分成了16个片区,各区内所选的古建筑依次编号,详尽介绍了这些较为完整、重要的老建筑的情况。编写者们几乎把这每一处古建筑都去到了,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地图、交通图、详细地址,保证了读者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找到每处古建筑;大部分古建筑院落画出了平面图,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了布局与功能;又讲了老房子的故事,谁曾经住在那儿,发生过什么事儿,清清楚楚;同时,还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了旧城内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老建筑。

《北京四合院》也举出了14处著名的府宅和名人故居,那种“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的情景是我所熟悉的,作者贾珺汇总了前人研究之后,从历史、建筑、人文、心理各个方面讲出四合院“从施工建造到装修布置,从风水选址到栽花种草”的奥妙,并且勾勒出了北京人住在四合院里的精神境界。他还写了《北京颐和园》,解说了这座皇家园林从清漪园重建为颐和园的变迁,很难得地也写出了几代帝王是如何在园子里游玩与生活的,这与园林的设计密切相关。

《北京天坛》相当中规中矩,王贵祥先生展现了非常扎实的建筑史研究功底,尤其“祈年殿是如何建造的”一段,则以这个圆形平面的独特建筑把古建筑的大部分术语与知识要点从下到上讲解了一番。

看似老生常谈的《北京紫禁城》其实最深奥难懂。作者刘畅1992年到1998年曾在故宫古建部工作,然后他带着这许多年积累的经验,回到学校念了博士,如今他已经成了副教授,还是扯不断与故宫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他对故宫的建筑尺度、营造技法多年的研究成果,里面的历史故事、史料引述是献给非专业读者的糖衣,复杂的尺度计算推演才是真正的炮弹,他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把中国古建筑的尺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5年多以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写这本书了,我曾经帮他整理过紫禁城的几张长春宫的样式雷图纸,那时他几次非常激动地给我讲解他对故宫建筑尺度的想法,我似懂非懂,笑而不能答。这次再看,不得不拿出纸笔对着书随他演算,惊叹于他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古建筑功力。

让我评价这几本书,很难。我学建筑史,只是因为好奇,想多了解点儿中国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可心不踏实,读了几年都是马马虎虎,毕业之后,不钻研不复习,本来就是个半吊子,加上中国古建筑酷似一门外语,有自己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好多专业知识已经变得稀里糊涂。这种水平,怎么敢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

作者们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我了解;他们在这套书上倾注的心力,看都看得出来。我自己就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学过几年建筑史,故宫、天坛、颐和园,玩过,测绘过、勘察过、调研过,一遍又一遍。本以为就算没弄得很明白,我至少是看全了,但书中提到的建筑、景致还是有不少地方是不仅普通参观难得一见的,也有我未曾看过、以前忽视了的,重新又勾起了我的兴趣。作者们以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把古建筑和它们的所处的环境琢磨得很透彻,扎实地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前人不曾做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很有创建的观点,让我感叹“我怎么没想到”、“原来是这样啊”的地方不少,绝对不是讲讲段子就算了的“哄骗蒙式”科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将前人的生活形态与古建筑、园林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有的段落让人有身临其境游园建屋的感觉,明明白白地说清楚古建筑为什么如此;而从建筑的角度,又清晰地解释了怎么做到的,从台基、梁柱到屋面,不错过任何细节,从建筑又到建筑群,布局与规划,设计与景观的配置,每一步都有着等级、哲学,透露着古人的世界观,又重新印证和补充了历史研究。

在文字上,这套书没有一点儿故弄玄虚的意思,作者们尽可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加上各种各样的图示把古建筑知识传达给外界。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有些图片、图纸的配搭、比例,出现的位置,我觉得还有改善的余地,《古建筑地图》一书的信息量很大,难免有错漏,可似乎也仅此而已。

“北京古建筑五书” 是个开始,不久将会出版讲述北京旧城区以外古建筑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据说“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统系列丛书”后续将会扩展到北京之外,出版第二批、第三批,这些图书的出版是种尝试,由象牙塔里从事建筑史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们写出人人都能看懂的读物,试着在严肃的学术与好奇的读者之间架设一个桥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读懂古建筑,明白古建筑的妙处,唯有懂得,才会珍惜,其中包含的想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及时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一旦对古建筑有了了解,设身处地明白了古人的苦心孤诣,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是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与艺术的结合,设计与营造照顾到了气候、光照、通风各个方面,几乎将木、砖、石这些材料的空间建造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就现代生活来说,古建筑也都是怡人的。每个开间,基本上没有功能限制,它们自由灵活,有许许多多改造再利用的实例证明了古建筑可以胜任很多现代功能。对老建筑的种种抱怨,比如,年久失修,只有公共厕所、没有独立卫生间,取暖不便、耗能巨大,深究起来,这并不完全是建筑形式和空间上的问题,而恰恰是缺乏维护与关注造成的,修好老房子,提供必要而完备的基础设施,仍然能让人非常舒适在其中地工作生活。

可是,在建筑行业里,搞古建筑研究绝对是一门效益很低的工作。坚持搞这项研究的学者们,比以往要更加耐得住性子。“北京古建筑五书”的问世就很不容易。这几本书的某些片断早就在专业杂志上局部刊登过,大部分书稿的内容早已写好,却只能放着,没有机会走出学术圈,找不到合适的出版机会。没人觉得印出几千册关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书会能卖得出去。《古建筑地图》的想法在学校建筑历史教研组里提过很多次,之前也对北京城的某些地段或建筑进行过多次调研和普查,可工作却一次次因为缺乏经费无法继续。现在,它们能够浮出水面得益于一家啤酒企业的斥资千万的倾力赞助。出资的原因除了希望抬升品牌的文化形象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怀有一种传统文化情结,而这家公司在接洽这个项目的时候,才意识到,有这么多人在很困难的经费条件下从事建筑史研究。我不想为一个企业说太多好话,但必须得承认,他们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儿。在四处大拆大建、地产经济风起云涌的时候,能够有心扶植这“逆时代的力量”就已经太难得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