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醒来《醒来》之后感知中国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20:12
  • 73

读完许知远的新书《醒来》,迫切想写字,不吐不快,不写不安。

为何?一是书确实好,能激起阅读的***和思想的共鸣,引发诸多关于书的原旨的思考;二是对待好书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让更多人知晓。真写起来又很头疼,难把握的是读后感对原文的引用尺度。用多了有凑字数之嫌,用少了显不出原文神采。

但还是忍不住动手写了,确是好书,值得推荐。

《醒来》成书于《中国纪事》之后,看得出两书的传承关系,正是有了先前在《中国纪事》里的亲历,才有了《醒来》对“110年的中国变革”的整体思考。《纪事》是横向的,以大小城市现时的状态,白描勾勒现实中国的全景;《醒来》是纵向的,从甲午海战到网络狂欢的镀金时代,清晰显现近当代中国浴火重生的主轴。

记录中国,感知中国,许知远用了两本书两种视角,叙述当下,回溯历史。他试图验证历史演变的轨迹与规律,分析历史转折的偶然与必然,找寻中国复兴的路径与答案。

《醒来》从甲午海战起笔,许知远认为,中国此后110年所有的震荡与变迁均由这一战发端。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战败得彻底,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到了登峰造极,宣告了大清所谓立宪新政的彻底破产;这一战败得窝囊,排在世界第八的舰队被第十三位打得全军覆没战船尽沉,宣告了李鸿章等帝国最后的支柱所谓洋务维新已无力回天,不过是暂缓消亡的进程。

这一战的完败与惨痛,却震醒了一批先知先觉的人!他们是新学堂造就的满脑子新思想的新学生,刚刚学会和洋行做生意的新商人,首度用上马克沁新式机枪的新军人,三者汇聚成为改变中国近代史走向的第一股巨力。

对于近代中国的第一代精英,是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许知远写得最好的章节。透过许知远的讲述和归纳,我想这一代精英的群像,应是呕心沥血的传播者,身体力行的实践家。他们坚信科学救国,实业兴国,军事强国,于是,他们勇敢地离弃之乎者也的八股,毅然褪去长袍马褂的繁琐,畅开心胸,勇敢地拥抱吸收民主自由的新空气,试验使用一切石破天惊的新技术。他们的话语是惊世骇俗的新奇,他们的思想是史无前例的激烈,他们的行动所带来的震荡,又是如此震憾华夏激荡人心!

第一代精英,做的第一件大事,用许知远的说法是“设计了中国的概念,然后去拯救这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拯救的过程比精英们预期的时间长得多,他们中的许多人,耗毕生精力所做的,仅是前期准备——启蒙大众。唯启蒙,方谈得上拯救。

遥想那个年代,康梁之下,大批年轻又饱含热情的读书人,义无反顾走出孔孟书斋,一遍又一遍,用信手拈来的小楷、用带着乡音的话语,在民间奔走呼告,醒来吧,国人!大清帝国只是朝代符号,我们身处的实实在在的地方,是一个国度,叫“中国”。所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不是空洞的神权的子民,而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遥想那个年代,前有邹容后有陈天华,一次又一次,不惜用青春的生命谱成绝唱,用炽热的鲜血写成华章,告知国人,听吧,咆哮的大炮撕开的是中国的防线,摧毁的是你我的尊严;看吧,无论何时,只要你在这个国家,国耻即家耻,国难即家难。

我愿意相信,1894年之后的50年,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下定抵御外侮的决心、保持血战到底的恒心,信念和力量正是来自于此,整整一代人孜孜不倦的启蒙,无畏无惧的传播。

现在,我能够理解许知远为何将这本书叫做《醒来》。即使时光已过百年,即使我们已从缓慢运转的农业社会跨到了一日千里的信息社会,即使我们已能将民主平等自由幸福的定义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胸,但我们仍然不能够完全清醒理性地关注审视我们自己的国家。

因为我们从来就很难清醒理性地审视自己。许知远说“今天的中国人正生活在一种强烈的反智主义情绪中,习惯性地嘲笑一切更为单纯、理想主义的情感。它试图将人挤压成一种既平面又被动的生物,对过去与未来兴味索然,只活现在,对个人信仰与创造力缺乏信心,相信除去加入众人的大合唱外,别无选择。”所以,许知远焦虑,他坐不住,他去走遍中国,去梳理110年的近当代史。他是想做如第一代精英那样的启蒙者和传播者,做那个唤我们醒来的敲钟人。唤我们从人云亦云的合唱与全民燥动的狂欢中醒来,醒来之后,与他一起,静静地感知中国,好好地热爱中国。

这些年,许知远总是在不自觉地担当这样的角色,他读到的书他走过的地方他受到的启发,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一本一本,写出来给我们看。他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让你读完,会想到很多很多,关于国家的社会的个体的事。我以为,多思考一点,于己于国总不是坏事。

《醒来》了,套用若干年前评点李敖的一句话放在许知远身上,让许知远去读书去行走,我们来读许知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