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佐藤可士和的“整理密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17:27
  • 85

花了两个晚上读完了《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如果说一定要给这个"超"做个解释的话,那是为了增加魄力的修辞技巧,加上"超"这个字,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表现――不单是整理,而且是致力于通过整理来导入视点的强烈意志。(请参考"琢磨擦亮本质:UNIQLO的应有面貌"章节)

佐藤可士和和原研哉在写作上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佐藤的句子简短而平和,并且深具个人意志,而读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时区经常从字里行间读到禅的气味,如果说原研哉的设计观深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佐藤的思维和笔法更具现代意识。他们思考问题的理念和方法都各有千秋,但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在我们通常的理念中,设计这个词都或多或少带有包含创造的印象,但佐藤却在书中明确提出,设计的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寻找命题的过程,而寻找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因此佐藤不厌其烦的表述如何通过空间、信息和思考的整理来发现设计问题的命题是什么,而发现了命题也就意味着设计完成了一半。而在设计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核心部分其实正是从客户的"无意识"中寻找到真实的愿景,因为当你寻找到真实的愿景,那么你也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在这里我很奇怪的是,在佐藤的设计观里其实很少用户的作用因素,他更关心的是企业和品牌的愿景和理念,尽管在书中所举的有关麒麟发泡酒的信息整理中有提到用户的理解,但事实上这仍然是宏观概念上的推导,却鲜有现代设计中常见的流程。以Docomo手机设计案为例,佐藤在描述中一直陈述的其实是自我的理念和价值,这样看起来产品的成功其实是设计师个人理念的成功。也许这样读起来是颇令设计师心动,但我们仍然得承认对于大多数设计师而言,这样的工作方式无疑是危险,并且会让客户崩溃的。

或许这反映即使是在基于媒体的设计本身也存在着两个方向:创造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设计。而显然的我们大多数仍然是属于解决问题的设计面,我并不认为创造的设计更高级或更伟大,只是在某个角度来说能够创造的设计自然是很多设计师的梦想,但设计是探索问题的最优解决方式的概念却是没错的。

设计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设计师们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设计之所以容易被挑战也是因为人人都是设计师。就行佐藤的东京国立新美术馆的标识设计让我大跌眼镜一样,伦敦2012的奥运会标识也一样被无国界的批评。人人都有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将自己的意见添加到设计中的欲望,这让设计本身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考验,这也是设计的迷人之处。

这本书其实内容很单薄,203页的内容如果以标准的印刷体字体和行距来印的话,可能只需要100页,尽管38元的标价无异于是抢钱,但在收获了佐藤的观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很多已经潜移默化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中,我们只是需要佐藤来帮我们梳理我们的思路,并从大师的角度来为我们佐证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和佐藤一样近乎强迫症的"洁癖"。

更多请浏览天涯博弈:http://www.tianya8.net/2009/08/blog-post.html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