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四代香港人《摘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14:16
  • 40

我的父母是第一代人。虽然他们并不是香港土生,却(始料不及的)在这地方待了大半生,见证这社会从战后重光到走上工业化,再而踏上小康道路的历程。

他们沉默、低调,有时(或应该是说经常)十分固执;战争经验——走难——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有深刻的影响。p15

但无论在战争中有无角色,最后的胜利得来不易。战时动荡不安,尝尽人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战后的情况更是困难重重。在国家层面上,抗战胜利不久之后,又陷于一场内战。在个人层面上,战后家人团圆,重新生活,但搵食艰难,物资匮乏。我总觉得,那一代人在生活上的一切(一个面向是节俭、刻苦、不浪费、量入为出、认真、脚踏实地、做事亲力亲为、守时、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等,另一面向则是固执、过分紧张、重男轻女、孤寒、害怕开罪权贵、忍气吞声等),都是来自他们逃避战乱、在逆境中求存的经验。p18

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从何而来?难道他们没有试过觉得前路茫茫,不知如何是好的吗?

他们的乐观本来就是一种逃避吗?

父亲曾给我这样的答案:“当你经历过更容易令人感到悲观的环境后,你会懂得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保持希望。你们这一代,其实没有资格悲观。”

第一代人有我们其他几代人所缺乏的一份平常心。p25

-------------------------------------------------------------------------------------

在战后成长的几代人当中,以“战后婴儿”算是生得逢时。在人口结构上,他们的上一代人因为战争的关系而人数较少。更重要的是,他们踏足社会之时,遇上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产业结构逐步转型。结构转型而带来中上层位置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一股向上流动的力量。机会就在眼前,而且整个社会求才若渴,需要大量年轻的、懂得新知识的生力军接上去。p33

--------------------------------------------------------------------------------------

“战后婴儿”在全球弥散着理想主义的大时代环境里成长。他们是通过想象去接触政治的:殖民主义下的政治现实没有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政治参与渠道,所以他们需要先有一个远景,然后有一套策略,最后才有生活中的参与。虽然现实中的中国遥不可及,但对不少人来说却是政治上的归宿。总之,概念先行。p44

--------------------------------------------------------------------------------------

“三十年代”很早便要面对实实在在的香港前途中英谈判,再目睹1989年……事件。他们见尽那些由亲英变为亲中的政客的嘴脸……亲身体验八九十年代移民潮的冲击。在政治上(由其是对政治人物),很难发展出一份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过血腥镇压,了解理想主义的脆弱。到了最后关头,政治可以十分暴力。意识形态很不实在,同时也缺乏吸引力。刚好跟“战后婴儿”相反,他们注重微观,这个人是否可以信任,较一切(尤其是政治的)甜言蜜语来得重要。p4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