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大
想当年我也是个文学青年,这主要表现在,来了莫名的情绪就会写几句酸诗宣泄一下。不过现在没有当年的那种感觉了,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我或者老了,或者是对生活逐渐没有了激情,开始变得麻木。
那个时候我经常买一些诗歌刊物,家里有一阵还订了《诗神》、《星星诗刊》,好多年没读这些刊物了,不知道它们现在还存在着不。
除了诗刊,家里还有几本诗集,有合集也有专集,像顾城的海子的。其中那本非常著名的《朦胧诗选》,是后来淘到的,当年自己买的不知所踪。
那本诗集里收录了当年那批著名的朦胧诗人的代表作品,这里面理所当然地有那三个领军人物舒婷、顾城和北岛。相对来说,我特别喜欢顾城的诗,读的也很多,而且一直到后来包括他的散文小说,虽然很有些呓语的感觉,意向连绵不知所云。
北岛的读的不多,我能记得的和大家一样,就是通行证、墓志铭的那句。也许这句诗太著名了,盖过了他自己其它所有的作品。
后来有段时间,他一下子消失了,直到几年前他那本《失败之书》摆上书店,他才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当年那些文青都已过了愤世嫉俗的年龄,每天坐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已经不再是诗歌、梦想了。如今他们开始发胖、懒散、牢骚满腹,每天却又不得不为生活劳碌打拼,因为家里有儿女、父母、房子、车子需要赚钱养活。如今,诗和诗人都成了一种不入流的怪类。
当年我是文青的时候,特别想逃离父母身边,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那时我曾经有个愿望,就是每过那么三两年,换一个城市去重新开始生活,北京上海广州什么的,一直到某一天觉得跑不动了,再找个地府定居下来。那个时候的愿望多少有些行吟诗人的浪漫与不切实际,所以后来慢慢被生活击中要害,发现理想和现实间存在着无法拉近的距离。虽然当初我也曾试图把它付诸实现,虽然至今野心未死。
这种行吟诗人的初衷、动机和外力等应该有很多类型,当年的我算是一种吧,其它还有北岛的那种,虽然都是流浪,虽然某种程度上不是出于主动和心甘情愿。尤其是北岛。
北岛说他写散文起初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写着写着就发现了“另外的意义”。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读一个诗人的散文,无论从文字到内容,同样都有着一种意外的收获。这么多年的流浪漂泊,充满意向和画面感的文字,带给我们无法探知的另一个世界,以其独特的视野,引发我们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失败之书》买了一直搁在书架上。前些日子偶然跑到三联书店闲逛,看到了北岛的新书《青灯》,随手翻了翻,觉得有了读下去的欲望,于是去网上先买了《蓝房子》和《午夜之门》,预热铺垫。
《蓝房子》很快读完了,于是放下书写了上面一段内容。在网上找到《失败之书》,无意翻开了一下目录,发现,《蓝房子》里面的作品前者几乎都收录了,而且里面集的文章还多些。
前两天在MSN上和兰楚聊《我执》,我说我特不喜欢有些作家写的书,满篇从头到尾都是引用,不知道是为了显示他读的书多还是为了证明什么----可是你自己说的在哪里,引用别人的话就证明那是你的观点?那何必费那个劲儿还得把别人的这些话往一起顺呢,列上书名和哪页哪行不就行了。
而有的作家的字里行间却很少出现引用的句子段落,他说的一些故事、道理什么的也许都是他自己的经历和领悟,或者是他从别的书里看到的,不过讲出来后变成了他自己的话语和方式。
有的人满嘴讲的都是引经据典的大道理,滔滔不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从一开始你就会很有戒备心甚至抵触。但是如果他讲的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也是转述,就算他讲故事三言两语、很平淡很简洁,甚至明明是发生在他自己身边的大开大合、大悲大喜的事情,却仿佛是在讲一个于己无关的东西,但是也许你更会被他的话所吸引和感动,因为里面蕴含了他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像北岛的《蓝房子》。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13: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