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亲爱的安德烈《妈妈,你喝哪瓶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11:11
  • 65

深夜。合上《亲爱的安德烈》,一本台湾作家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这本书在书架上寂寞地躺了许久,直至今日才开卷。虽然装帧非常不符合我的审美,但是书中绚烂的“火花”着实吸引住了我。龙应台,我早听说了她被称为台湾的三大愤青之一,著有《野火集》、《孩子,你慢慢来》等,然而这位民主斗士终究是一位母亲,在与儿子的书信中少了些咄咄逼人的气势,多了丝语重心长的谆嘱。安德烈,龙应台的长子,长期居住在瑞士和德国,接受着西方的教育和思维方式,大学就读于香港大学经济系,只是他觉得经济学“好玩”。

“儿子有二分的黑色幽默,三分的玩世不恭,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这是龙博士对书信中母子立场的评语。相信看过这一札书信的读者,也赞同龙应台的看法。

书中汇集了龙应台母子三年中的三十余封书信,台湾-德国,香港-德国,台湾-香港,随着两人邮戳地址不断地变更,书信一直没有中断。那是一位普通母亲和十八岁的孩子之间的对话,虽然他们隔空交谈,这里的“空”字不仅是指空间,并还有时空的意思,两代人相距几千里,岁隔三十余年,凭着文字的寄阅,母子之间思想在信纸上交流,令人羡煞的情感沟通溢满于纸间。

她们无所不谈,谈青春,谈国家,谈音乐,谈革命,谈民主,谈道德,谈政治,谈美学,谈归属,谈城市文化,谈服饰,谈世界观,谈独立,谈亲情。在旁观她们的谈论中,对于龙应台的深邃思想已经早有耳闻,但是安德烈——一个只有十八岁的孩子——的头脑也让我自愧不如,看来俗话说的虎父无犬子,印证到虎母身上也照样适用。在佩服两母子的同时,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同样冲击着我,也让我思索着我与上一辈的隔阂。原文中有这样的一段:

“现在我有两瓶两公升的鲜奶。仔细看了一下保险日期,一瓶是今天到期,已经接近不新鲜了;另一瓶则是三天后。

你会从哪一瓶开始喝,安德烈?”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折射出两代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你从坏的吃起,到明天,那好的也逐渐变坏了,结果你就一路在追赶那坏的,你永远在吃那不新鲜的。你为什么不能就直接享受那最好的呢?”这是书中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

当隔阂和冲突跃然纸上时,我们要看到在这背后是一位母亲想要认识十八岁的儿子,想了解即将远离自己、逐渐陌生的孩子的世界,也让自己的孩子第一次认识自己的母亲,一片苦心不容怀疑。

这时,时钟走到了5月11日,前一分钟还是母亲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了,我又陷入了沉思。记着给妈妈的前一封信还是在大学期间的一鸿家书,自从回到宁波参加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写信过,毕竟每天见面,但是总觉得少了什么。我开始怀念飞鸿传书的年代,毕竟有时文字比话语更能了解一个人,认识一个人,体会一个人。

时间,单向度的,错不了就再也弥补不了,赶快道一声,生日快乐,辛苦了妈妈。

我想妈妈也会像龙应台一样,忍受着我唐突的问候,回我一声,孩子,你慢慢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