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字解日本《茂吕美耶的日知录》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07:12
  • 79

茂吕美耶的日知录

顾文豪

《礼记》云:“君子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周知风俗,遍照民事,虽是小道,实颇可观。可惜我们的学者大多胸怀大志,鄙夷其琐小,鲜有论及。百姓虽日日生活于其中,却懵然不觉。近年日本女作家茂吕美耶的著作纷纷引进出版,于我这对日本文化常存好奇之心,却无力善体其义的普通读者而言,实在是难得的宝筏梯梁。

说来目下写文化,论民俗的作者也不少,可果真写得有趣有益的却不多。或是自矜博闻,笔下逞才炫技,填砌掌故,可偏偏少了份闲情逸致,读的时候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或是囿于抒情慨叹,稀松的材料混杂肤泛的情感,展读一过,不惟无益,甚或给读者滥情做作之感。早年写名物民俗的好作者,如周作人、邓云乡到如今的扬之水诸先生,笔下知性感性兼具,资料扎实,议论精当,字里行间浮漾显陈出来的不单是深厚的知识积累,更有批判的文化眼光。

今次茂吕美耶女士推出新著《字解日本》,分“食衣住游”四大主题,开列三十八个趣味关键字,不啻是一本日本现代生活的通关宝典。日用生活自不外“食衣住游”这几部分,我感兴趣且颇推重的是作者从具体的字词入手,从字词的来源衍变来展现文化迁移,风尚辗转,这样的论说相较种种概念铺陈的空言大话自是更切实更有效,也更能让人触知到文化的脉息。譬如她讲日本人的主要食物——面食,约在公元八世纪奈良时代制面法自中国传入日本,历史最久的正是所谓的“素面”。后来的乌龙面亦是由素面演变而来。乌龙面的原料是面粉,是关西人的最爱;与此相对的是关东人的专属,由荞麦粉制成的荞麦面。早年的日人只是用热开水泡荞麦粉吃,直到十六世纪后半至十七世纪初,才有人想出在荞麦粉内加上面粉揉成面条的办法。除了这两大宗面食品类外,书中还介绍了一种面食,水团。所谓水团,其制法颇简便,即是将面粉和水再撕成面团,放进汤汁内煮熟而已。在江户时代和二战前,这算是日本的庶民点心之一。要言不烦,几句话就将面食的由来品类说清道明。

单是论及物事的源流,因年湮代远,读来多少有点寡淡。茂吕美耶还是说故事的好手。书中间杂不少小掌故,小故事,巧笔枝蔓,读来会心不已。譬如讲到日人三餐不可少的鱼。在日本,最常见的鱼贝料理是“刺身”,也叫“沙西米”、“生鱼片”。据资料,早自公元十二世纪的宫廷料理食谱史料中即已有这道菜。但众所周知,生鱼片是切成一片片的,那又为何叫做“刺身”呢?作者解释道,“原来在武士阶级中,‘切’这个字很不吉利,代表一旦拔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才称为‘刺身’”。又如说及日本学生的校服。日本男生的校服叫做“诘襟”,制服扣子是金色的。据说,“毕业典礼那天,女生若是得到男生的第二个扣子,表示对方的意中人正是你”。“第一个扣子留给自己或同性知己,第三个扣子是给朋友,第四个扣子给家人,第五个扣子给其他交情较浅的人。倘若女生得到第五个扣子,表示你已经三振出局”,那何以非要是第二个扣子呢,作者说到“因为第二个扣子最靠近心脏,表示对方愿意把真心交给你”。这样的解释不仅理圆,且甚有余情,读来令人生欢喜心。

日本自来是外人看来颇奇异的一个民族。礼数周到,有时在旁人看来多少有些细琐。茂吕美耶因着自身多年的游历经历,不经意处给外人做情辞恳切的解说,读时,好似有一不厌其烦的友人在为你细语指点。譬如,日本住家虽小却格局整严,也不似中国,一进屋,室内种种即一窥了然。日本住家有玄关,所谓“玄关”,作者认为“缘起于禅宗”。且住屋通常分三阶段:土间,地板,榻榻米。玄关门一拉开有个小小瓷砖空间,即“土间”;访客与主人往往在此寒暄送迎,招呼完毕后才脱鞋上“上框”。千万别小看此“上框”,日人一般生人来家办事聊天,绝不会破戒随意上“上框”,即便是家中亲戚亦然。另外,在日人看来,住屋的三个部分均有神灵护守。“土间”是灶神、火神、水神,地板空间则是土地公,榻榻米房则是最高级的神或祖先。因此,他们“想出以壁龛为中心、上下有序的排列方法”,“即离出入口越远的位置,表示该人身份约高”,如此作者提醒我们,若是哪天在日本人家作客,“主人再三再四把你往里塞,请不要抱怨,那可是最上等的坐席哪”。

像这样内涵精义外有风情的论说,书中在在多有。我读这书,每每有心满意足的愉悦,不惟书中插图精美雅致,更让我大有借字词以一窥日本凡俗生活全貌的收益。当我们把文化研究得看似愈加高深,文化实在离我们也愈加渺远。茂吕美耶的书不涉学理,而学养俱在,无关宏大,而自有机轴,洵是可贵的一册“日知录”。

刊于2009年7月12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