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有时,一个句子如果用适当的速度来读就能被理解。我的句子全都应该慢慢地来读。” 英国女作家詹妮特・温特森虽然与分析哲学并无干系,但显然她也是一个掌握节奏的高手。在其2004年的小说《守望灯塔》中,詹妮特・温特森以具有诗般节奏的语言,通过多重叙述声音,讲述了一个孤儿和灯塔看守者的传奇故事。
“我的母亲给我起名叫银儿。我生来就是一半贵金属一半海盗的种。”故事由此展开。詹妮特・温特森不动声色地将叙述权交由她的女主人公,一个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虚构世界缓缓打开。银儿和母亲相依为命,住在一座盖在陡坡上的房子里,她有一条后腿比前腿长的狗。一日,母亲坠崖身亡,银儿成了孤儿。她先被小镇老师品契小姐收养,最后又被灯塔看护人瞎子普尤收留。
在这儿,故事突然断裂了。詹妮特・温特森对线性的叙事大道不感兴趣,她热爱迷宫,热爱平行的多重现实,热爱俄罗斯套娃般的故事中的故事。由此,银儿的故事、瞎子普尤的故事和瞎子普尤讲述的关于灯塔建造者牧师达克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时间也开始变得捉摸不定,闪前和闪回之间,故事们彼此映照彼此阐释。正是这些“一个个被照亮的片断”,构成了整本小说。而牧师达克的双重生活虽然是故事里的故事,却反倒成了小说的核心,因为它不但构成了银儿和普尤自身故事的语境,而且成为了一张地图,带领银儿在这个黑暗世界寻找爱情的地图。在这种意义上,故事本身就成了灯塔,詹妮特・温特森其实也在讲一个“讲故事的故事”。
而繁复的结构也令读者不得不从对故事结果的渴望中脱身而出,在自身阅读惯性的断裂中抽身而出,来关注语言本身――这也是詹妮特・温特森最看重的小说特质。在一篇采访中她曾说:“我不满足于词语仅仅用来传递信息。小说本身要求的透明性和生动性,惟有以精准的语言才能达到。”而《守望灯塔》的最迷人之处亦在于此,这是一本充满警句、格言和妙语的书,更有大量原创的比喻,假如书评要以吸引读者读书为目的,也许只需单单引用几条便足够诱惑:
写爱:“爱是一个不带武器的闯入者。”(P165)
写黑暗:“我们坐下来之前,都得把黑暗赶一赶或是拨拉开。黑暗蹲在椅子上,像帘子那样挂下来覆盖在楼梯上。”
写故事本身:“虽说这故事有结尾――每一个故事总是有个结尾的――但这故事在结尾之后并没有结束――而故事总是这样的。”(P9)
写存在的连续性:“对于存在的连续叙述是一个谎言。从来就没有连续叙述,有的只是一个个被照亮的时刻,其他则是黑暗。”(P117)
写灯塔:“灯塔是茫茫黑暗中的一个已知点。”(P33)
唯一的危险是:当我们掰开故事读詹妮特・温特森那些闪亮的语言之后,会觉得太过眩目,以至于回头在脑海中重新编织故事的时候,依旧恍惚不已。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06:5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