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方哲学史(上卷)《参差百态 乃幸福之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06:17
  • 77

读本文之前,事先说明,第一,本文不是对对本书的书评,只是借此谈谈自己的感想,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不看;第二,本人也不是热血青年,只是就事论事而已;第三,本文的文科指宽泛意义上的人文社科。

今年的大学生又成了闷急的老处女。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是个很冷的笑话。特别是大学文科生,就业状况怎一个囧字了得。

多少人在人才交流市场望了望滚滚红尘,决定回到自己的闺房,继续绣两三年的帕,希望来年能寻个好婆家。又有多少,轻叹一声,也罢也罢,觅不得金龟婿,见着个模样还老实的,也就随了他。

于是,一直就不怎么招待见的大学文科又成了众人鄙夷的对象。家长们也再次把“学好数理化”的大旗祭出来。指着可怜的文科同学背影对自己家的小子说:选文科,选文科就像他这样找不到工作!

重理轻文,也许不是中国独有,但是在中国尤甚。为什么会这样,本文想扯扯这些问题。

第一,社会存不存在多元化的成功观念。什么是成功?这本来是个可以有无穷解的题目,但是看看我们公务员考试的滚滚大军,就会体会到在中国这个问题其实真的没几个解。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可惜,几十年过去,这颗牙终究还是没掉下来。人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可能性。只有能宽容并赞美各种可能性的发生,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所谓多元,意味着平等的并列,而不是把成功分为三六九等。只允许一种标准,一种权威,一种声音,一种可能性,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这种***可能性的太监传统,丢掉,就这么难。

第二,对待学术的态度究竟是怎样。这里的学术,是指足以担当民族文化和胆识的研究。文革期间,很多大学解散,大家有心看看,解散的几乎都是文科学校。最高指示曾有过:大学还是要办的,我指的是理工科大学 的说法。文革期间学者,尤其是文科学者的非人遭遇,想必就是文科在中国境遇的写照吧。学术一旦被抹掉棱角,驯养成听话的宠物,与之俱来的文胆,良知,野性,理想也就全部消耗殆尽。没有这些,学术也就变成了一门生意。甚至一门肮脏的生意。我大学有幸听余光中先生的一次讲座,那次讲座,给我的震撼太大。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五六百学生面前,念起自己早年的诗作,抑扬顿挫,感情如同孩子一样。什么叫赤子之心,什么叫做诗歌,总算是见识了。季羡林先生已经故去,可能还有一些人健在,但是,他们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啊,他们是上个时代的,我们这代,这样的人物和风骨在哪里,恕我鄙陋,谁能多讲几个给我听听?

第三,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这个好像与第一个问题有点雷同,但是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考虑的。“我想做我喜欢做的事”这句话我说出来,总会被人说不成熟。其实,有那么复杂么。前不久,我和一个小妹妹聊天,她说师兄,觉得你的工作跟专业差别好大,当时为什么选这个工作呢?我也没什么大道理可讲,说:因为。。。我喜欢这个啊。她还是不放我,说:那我觉得师兄还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更好的工作,为什么不去挑战一下自己呢。我一下很失语,问她: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呢? 对啊 ,什么样的生活算是好的生活。一直要给自己套个,不断跟自己注兴奋剂:yes i can 。这样就是好生活?

安安静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不是好生活?想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多的烦恼,真的是庸人自扰之。以前听钱理群先生讲座,他说过一句话,说只要舍得沉潜十年,那么肯定会有所获。有这样的心态,工资是不是太低,是不是公务员,这些问题还会那么的至关重要么?文科生听到别人的扯淡话,还是会那么的“点滴在心头”么?

说了些不咸不淡的话,只为看到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有些不吐不快。

行文至尾,引用些名言,省的有看客骂街道:说了个什么鸟。

孟子: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最后 算是切一下本书的题,罗素说过: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这句话王小波喜欢的不行。顺带的我也就记住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