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先生写的一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小说。”呵呵,就凭这个最简单的描述,都没有不读的道理。当然,我最关注的不是黄先生对清明上河图,而是对宋代社会的理解。
书中揉杂着很多借人物之口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有些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比如路上人物手指两个方向的分歧等等,但恐怕不能太过认真,因为评论的主要目的是借题发挥。快要结束的时候,借范翰笙建议徐承茵重画七八幅清明上河图以牟利,暗示清明上河图众多摹本将出现。
作者想要解释的问题仍然是他在其他历史著作中的一贯主题,那就是,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中国为什么不能自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作者眼中的宋代与《万历十五年》中的明代相比,后者是方向已定,而前者在矛盾和惶惑中。所以,虽然最终的结果是“把能够想到的最坏的结果再加个三成”,但在最后结果未出现之前,各种争执,各种困惑都没有达到绝望的程度。
一些细节看得出黄仁宇先生的慧眼。比如李纲从长沙到江宁的一路的做法和向徐承茵解释的理由,关于治世和乱世的见解,看得出他对传统中国政治智慧的理解。这一点在《万历十五年》对戚继光的描写中也能看到。不过,让细节本身以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为目的,结果细节就少了很多日常的生动和灵气。
豆瓣有评论将这本书的感情描写和黄先生的自传《黄河青山》相比较,认为黄先生将自己的初恋写入小说。然而,这本书的感情描写仍然缺乏感染力和信服力。再有,全书一直以同一个节奏展开情节,缺少些抓住读者的力量。
黄先生完全可以写得更放松些。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04:2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4296.html
上一篇
挪威的森林《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