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神谕之夜《与残酷的命运讲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03:58
  • 57

小说的扉页上配有保罗奥斯特的照片。他有着很特别的眼神,锐利而同时又非常澄澈,让人想到小说里的那本《神谕之夜》中能够看清未来的退伍上校乐缪尔弗拉格。08年元旦,在阴霾的有些微凉意的越南牙庄的海滩躺椅上,读着《神谕之夜》,惊为天人之作。

《神谕之夜》讲的是人和命运的关系。多少的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在这个题目上打转,几乎从没有人(限于我的阅读范围)能以这样好看的方式,将这个主题讲得如此通透。后来再读《纽约三部曲》,相当失望。奥斯特写作生涯的早年就已非常关注宿命、无常这些生命中的神秘力量,但《纽约三部曲》时期的作家,满怀对命运的疑虑、恐惧和抗拒。三部曲每一部的结局都指向虚无的深渊,我仿佛听见奥斯特在反复再三追问:生命之存在,到底意义为何?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要怎样才能填补?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追问在《神谕之夜》中有了清晰的答案。从八十年代的《纽约三部曲》到《神谕之夜》,二十年的生命积淀,终于成就了一个圆润通透的伟大作家,在作家的人生来到50多岁的时候。这圆熟,不只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洞彻。

奥斯特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哪怕年纪轻轻,也都是无比沧桑。或者更确切说,奥斯特特别关注生命中沧桑的部分,他就是一个满怀沧桑的作家。(一个如此沧桑的作家,被树为纽约这个年轻浮华野心勃勃的城市的代言人,真是讽刺啊。)即使是象特劳斯的儿子雅各布,被隐喻为神秘的邪恶力量的中国人张生,蓝色笔记本上的爱德华胜利这些小配角,无一不是被命运折磨得不成人样。当命运的残酷压力强大到令人无法琢磨,更无力承担的时候,渺小的个人能做的选择就很有限了:不外乎是自我毁灭,毁灭别人,或者任由命运来毁灭自己。退伍上校无法接受心爱的女人的背叛而选择毁掉自己;蓝色笔记本上的尼克任由命运将自己困在地下室的小屋中;特劳斯在对儿子的绝望心情中让自己的血栓杀死了自己;雅各布毁掉了自己的父亲,毁掉了格蕾丝,然后死于非命。不能再写了,例子再举下去我也快要崩溃了。

小说的结局是令人欣慰的。当然,这远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么简单。两个人都在拖着虚弱的身体挣扎着慢慢站起来,吃力地,一点一点地。仍然需要面对很多难题,关于背叛的伤痛和内疚,关于死亡的悲伤,关于与爱和嫉妒相纠结的仇恨。可是,假如能够看懂命运天书,能够坦然接受命运,能够放下对过去的愤怒悲伤和对未来的恐惧,能够坦然面对彼此饱受摧残的灵魂而仍然心怀爱的信念,那么生活也许就不是那么狰狞了吧;当内心的力量逐渐生起,人类是有可能死而复生的。让我们这些饱受摧残的生命放下沉重的十字架,去体会苍老后的年轻,重负后的轻松吧。

萨提亚工作坊上,一再有人在讨论,到底有没有命运,有没有灵魂。这种理性的讨论让我很不耐烦。所谓命运,所谓灵魂,不过是人心制造出来的概念而已。有没有命运,有没有灵魂完全不是要点,重要的是自己的心觉得怎样。小说中的奥尔撕掉蓝色笔记本的时候,我觉得很快慰。他撕掉的,并不是命运,被他预言的未来或者被他制造的厄运;他撕掉的,只不过是纠缠着自己的心魔罢了。就让一切成为它本来的样子吧,别再象尼克一样和无常较劲,别再对格蕾丝的过去耿耿于怀,别再向侮辱了“我”的张生挑战,也别再期望一本“神奇”的本子可以让“我”从大病中奇迹般地复原。

四天的萨提亚工作坊意外地让我对自己的命运,家族的历史宿命有所洞察,这让我能够从一种截然不同的超越个人得失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三十多年的生命。未来的路,在自己的脚下。在这个时候重读《神谕之夜》,写下这些厚重却又令人欣慰的感悟,聊作自勉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