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鼠疫《错位的善行等于直接杀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02:18
  • 99

加缪《鼠疫》中,不同品性的人有很多角色的出位,作者并未像那些习惯树立英雄形象的作品一样,鼓吹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从人性的本真入手,在面对***真实的死亡面前,人的害怕与自私自保是很真实的,这不需要做任何的掩饰或扭曲,这种真实让我肃然起敬。

作者明确表明,他是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的,因为:“……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与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造成的,人如果缺乏教育,好心也可能同恶意一样造成损害。好人比恶人多,而实际上那并非问题症结所在。人有无知和更无知的区别,这就叫道德或不道德,最令人厌恶的不道德是愚昧无知,无知的人认为自已无所不知,因而自认有权杀人。杀人凶手的心灵是盲目的,而没有远见卓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在道德之维里,一些人老觉得自已遇到好人,一些人老觉得自已碰着坏人。其实他们碰到的人可能是差不多的,问题在于他们自已的内心和性格是容易引出别人的善或是别人的恶。出了问题,嗯,最应该做的是向内在寻找原因,而不是全全归罪于他人,就像,呵呵,别一便秘就怪地球没引力。

我们习惯于把一切现实的东西看成是必然的,然后又把必然的东西看成是合理的,最后又把合理的东西看成是道德的。可是坏人经常不是被好人打败的,而是被别的坏人打败的。恶恶相克即为善,或即无恶,世界上比起善恶相争来更多的是恶恶相争,而恶恶相争有时也能争出善的效果。“善不必与恶争,或至少不必死争,即便‘人而不仁’也不要‘疾之已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转贴文,其实古今中外论述此理的不在少数,咱们孔圣人几千年前就对人性看得不能再透了,所以人的问题,说穿了,亘古不变,变的只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自我思想认识的转化提升。

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律令。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孔子弟子中的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成功商人,他在别的诸侯国遇到很多鲁国地奴隶,他自己掏钱将这些奴隶一一赎回,并且为了显示自己高尚地品格,不向国家要补偿金,并且颇以此为荣。

谁知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地严肃批评。因为孔子的观点是这样的:国家的目的是解救自己的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给予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

而子贡的行为一下子给这种行为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向国家要求补偿的时候,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风格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向国家要求补偿,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金钱上的损失。

而大多数人并不像子贡这样富有,他们不愿意承担这种损失,甚至承担不起这种损失。于是,这大多数人面对自己的国人成为奴隶的时候,所采取的最好的措施反而是不做为。

错位的善行,可比不作为的恶行更糟糕啊……

—引用自《幻之盛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