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7:01:22
  • 54

什么人可以称得上是强者呢?是知识广博,成绩优异?是位高权重,掌控大局?抑或是野心勃勃,不断攀登?强者的注脚存在于种种解释,种种情景,而克里希那穆提的解释是:了解自己,了解周遭,胸怀爱的人就是真正的强者。

《一生的学习》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重要作品。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Educatio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直译为《教育与生活的意义》,也是根据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讲演汇集而成的集中反映了克氏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为:教育与生活的意义;正确的教育;智力、权威与智慧;今日世界的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父母与教师;性与婚姻;艺术、美与创造。这八章可归纳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世界混乱状态源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片面理解,而改变世界混乱状态需要借助于教育。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创造性地发现整体生活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阐述与分析了克氏所理解的正确的教育所具备的要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至第八章,通过对于生活现象诸如性、婚姻、艺术、美等的分析向人们揭示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自由创造。

初看克氏书名,第一感觉是又属于励志类书籍,如以前一些畅销书《学习的艺术》之类的。但细细读来,却非如此,全书没有一句提到让人如何能更好的学习,而是从根本出发,直接提出学习这种受教育方式的定义,以及从学习引申的教育的含义。

书的第一章是教育与生活的含义:开头就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失败,大众在传统教育下变得平庸,“我们大部分人只成为这个社会的齿轮”,因为教育的失败,我们的生活毫无意义,空虚无谓,迷惘,即使反抗,在作者看来,也只是一种反作用,最终只会造成新的人生苦局循环。对人生这一命题,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给过悲观的断言:人生是一个钟摆一边是欲望无法达到的痛苦一边是欲望达到后的空虚无聊人生就在永恒的和谐运动中无法自拔。而《一生的学习》中,我们生活的悲剧来自于我们错误的教育,一种模式化的,脱离于人性本身的教育。

从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第六章,所阐述的内容就是何谓正确的教育。其中二道四章纠正并理清了一些长期统治教育以及我们的生活的观点。第五到第六章则给出了作为家长以及教育者从事教育的准则。

在《一生的学习》中,虽然更多的是哲理,而非哲学,但是,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还是可以从书中窥得。在克氏论证何为真正的学习与教育时,你确实可以发现其中某些观点正和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论点如出一辙,“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克氏没有说的如柏拉图般神秘,但确实表达了真正的学习不只是专注于技术上的研修,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在于自我的认知,只有在真正了解自我后,你才能独立的去观察社会,去观察世界,否则,你只是吸取了别人的经验,带着别人的偏见去“获得”模式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最终还是得不到真正的自我体验。在只注重传授经验而非体验,只注重智力而非智慧,只注重关系而不注重了解的教育下,人会变得越来越残暴,越来越无情,最终人类的命运也会走向绝望的尽头,丧钟如此而鸣。

另一方面,这种错误的教育来自于何处?书中直言:我们内心的恐惧,以及一切程序化的组织,如***和各种各样的团体。人类自身渴求确定,渴求安全,避免一切造成痛苦的事。而最大的恐惧莫过于了解自己了,自己对自己是最大的未知。而消除这种原生恐惧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服从权威,服从大众,服从这个群体的主流,这样安全,确定,并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自我隐藏在黑暗的深渊,而规范的表我却容易在别人和群体身上找到,于是,我们跟紧着大众的脚步,却落下了自我;我们在模仿别人,到处跟随着所谓的成功榜样,却不懂自己真正的欲求,这便是人痛苦的根源,即便有了知识,财富,名誉,始终也不能弥补这种自我与表我的分离。

***与宗教,则是另一股推动我们落入歧途的力量。“当我们年轻时,我们都是不满的,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不满之情不久便消逝了,被我们模仿的倾向以及对权威的崇拜而窒息。当我们年长时,我们变成权威的一部分,我们便支持这个具有毁灭性的社会——它给于我们某种地位和安全”

“世界各地***推行的教育都失败了”克氏对***推行的教育深恶痛绝。他认为,***的存在就是碾碎一切的自我,让每个人都成为***需要的人,***教育不能让一个人称为独立完整的人,相反,***教育最大的目的是让人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因此,在***的教育系统下,专家,技术员,乖学生受到表彰与支持,而独立思想,不从众的人受到打压与诽谤,在***的教育下,我们都只是流水线下的产品,成为指定的磨具,让后加入的***治理的社会这个大机器上,我们被赋予这个社会的齿轮的形状,至于我们原本是什么形状,这个***不关心,也不希望我们关心。

当然,如马克思所说,提出问题算不了什么,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解决问题。克氏提出了他心中理想的教育是“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并在书的第5,6章给出具体的做法与原则。即采取何种方法才能达到完整的教育。在大层面上,他否定了统一的方法论,认为在教育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教育不局限与空间与时间,不局限于授课或经验,课堂是教育,公园也是教育,教育是灵活多变的。但有一点是反对的,便是权威式教育必然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教育一定需要避免权威式方向与道路。

其次,克氏也对教育者---教师与家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做的不是掌握多高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而是需要真正的审视自身的内心与渴求,必须确定自己不是带着偏见与期望学生成为某种人的想法来进行教学,这点在家长身上尤其重要,许多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从而阻碍了孩子独立成长的路径。教育者首先需要对自己再教育,摒弃一些固有的陈旧观念,真正倾听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需要,并给予学生中肯而明智的建议,而非指导。

对于自己的教育理论,克姓并非空想,在1975年他在印度真的办了一所橡树林学校来贯彻他的教育方针,当然,与他所宣扬教育的最佳规模在于可控制的小班不同,他的学校主要提供的是大学预科教育。

最后的两章提出了我们对待生活应当持有的态度:能够自己创造性地发现整体的生活意义。这正是真正完整的教育所能达到的结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后两章所阐释的生活态度具有更高的现实性,毕竟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不能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育痕迹。而从国家宏观层面教育体系来说,作者的观点似乎也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特别是在中国当前连传统教育都无法保证的前提下。当然,书中所提出的对教育的观点与对生活得思考,确实可以让人更清楚明白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康德说过:我只在意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很多时候人是被外生的欲望驱使而忽视内驱的自我,而通过一本书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了解自我,摒弃偏见与预期而产生的欲望,完整的理解生活与生命,这或许才是这本书留给读者最宝贵的财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