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郝明义,是在《城市画报》221期那篇专访,今天从书架上找出那本杂志,翻开,看到那篇访谈的文章叫做:“郝明义,阅读最后一步是对真理的追求。”所以阅读的缘分当在于此,那篇文章被我做了很多标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介绍他已在台湾出版的谈阅读的书《越读者》,预告近期将于内地上市。推荐的几本书中,我独独标出了这一本,惦念着内地上市后需要拿来阅读。
5月版的书,拿到手已是7月。内地版本与台湾版封面完全相同,采用台湾出书流行的漫画样板,摆在书店远远望去像是一本关于阅读的闲话,既不严肃也不重量。当然郝明义也没有把此书写的严肃。对郝明义的认识不深远,知道是早年随父母旅居韩国的华人,后进入台大读书,再后来进入台湾出版行业,至今已成为台湾出版业举足轻重的泰斗。郝先生是腿脚不便的人士,能够得一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为之付出一生激情,是难得而美好的事情。郝先生的书,如我所愿拿到,如我所愿读完。
之所以期待此书,实在是我才疏学浅,至今对于阅读这件事仍有困惑,对于现今网络影响的力量,理解矛盾,对于茫茫知识海洋中的航行,既惧怕又无从起步,缺少一些理论与方法。如郝明义言,在现今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我们已经浪费了自己一生求学阶段读书最精华的十年时间,而这十年间养成的一些读书习惯却会持续影响我们一段时间。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确实如此,十年的求学完全打乱了我的读书口味和胃口,到了大学恨不得丢弃所有的书本,殊不知本意是丢弃掉教科书,结果却连至美至好的书籍也丢掉了。因而大家嘲讽University又有“由你玩四年”之称。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悲哀,在此深深哀悼,哀悼那些已经被此制度毁坏掉读书兴趣的人,更加哀悼那些怀有读书梦想的人将要一个个进入这恐怖的牢狱被疯狂洗礼而后整齐输出。
可是对我来说已没有第二次机会重来,人生总是没有机会重来。可是对于从任何一个时候开始学会涉猎知识,都不如从这一刻开始最为美妙。我遇到郝先生,倍感幸运,他用7年时间对阅读这件事的研究,解答了我心里的迷乱与困顿。郝先生是个浪漫的人,这是他的开篇语:
除了爱情,
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
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爱情,
也没法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
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
如此美好的事情,怎让人不期待。再来感叹一下应试教育制度的失败,叔本华曾比喻过,要求学生记住所有读过的书,就好像要求吃东西的人把所有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起来一样。老师要求学生把大脑的CPU当硬盘来用,CPU被严重浪费,大脑中仿佛只有了硬盘一个零件,怎可能工作得起来。记得初中时第一次攒足了零花钱到书店买下巴金的《家》,回家后基本上是不做声的,废寝忘食的读完了它,那时带给我的震撼很大,这本书也成了我初涉文学的入门书。后来继续攒钱买下了三部曲的另外两部《春》和《秋》,一部比一部厚,我却一部比一部读得快。那种震撼在我幼小的绝对懵懂的心灵上算是一个6~7级地震,有点给我震晕了,我将自己融入进剧情了,也将自己的爱恨情仇带进了那个世界。后来又在不算过于繁忙的学习间隙涉猎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我想这应该是天性使然,爱书人天***书。那时我还笔耕不断,面对老师每天让交的日记,我讨巧地一整本都应付了事,只在最后一篇的标题处写上:“此篇请老师必看!”,然后整篇地论述一些老师究竟该不该看学生日记、学生会如何应付老师的任务、这样造成的结果如何、而对于一个热爱文学的孩子来说自己真正的日记又不会真的给老师去看等等问题,打那以后,那位老师在课堂上当众宣布以后不需要再把日记交给他看,但希望我们能够坚持下去。后来那位老师在课后找到了我,没想到一个初中小女孩竟有这般心思,看得出他眼神里的赞许,他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从此之后对我相当照顾。可是我的这股劲儿并没有坚持下去,终于在高中升大学的路上被纷至沓来的教科书和学科知识疯狂地蹂躏与踩踏,直到我自己也不记得初中那个小女孩的模样了。无独有偶,高中生虽然已经不被检查和逼迫着写日记,可我记得还是有那么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对最近学习和生活的感悟,写什么都可以。这正是我的拿手好戏,那位老师后来激动地拿着我写的东西,说读你的总结像在读散文,并在上自习课的时候让我给全班同学读了一遍,虽然傻,但那时是畅快地出了一口气的。自此以后,那位老师也很关注和照顾我。也许每一个教育者也都深谙教育制度的种种缺陷,但却无力回天,面对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洪流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汹涌奔流,他们的声音微弱的似不存在,随着洪流一起淹没在不知通往地狱还是天堂的这条道路上。
关于阅读的分类,郝明义巧妙地将其归为四类:
第一类,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同角色的人有不同需要的主食,它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饱足感。
第二类,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跟关于根本的与本质的问题。
第三类,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
第四类,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
我们现今的阅读,发现很多人包括一段时期的自己,主要以主食阅读和甜食阅读为主,而忽略了美食与蔬果。美食阅读是深层次的与思想者的交流,不免需要多花费一些力气。而蔬果阅读则是对不明白与不确定之处的一种求证态度,古人重视训诂之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看了郝先生的分析,才明白过来工具书的作用,翻翻书架上的牛津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已落上了一层灰尘。
这个社会上,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包括自己也不能常年坚持,总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份毅力与耐力,太容易被破坏掉。网络的发达,使得信息爆炸,充斥在人们的身边不得抽身。对这个问题一直有困惑,不知道书籍与网络是相辅相成还是一方取代另一方。郝先生给出了思考的答案:从长久以及社会的进步来看,网络终将会取代书籍成为更便捷的一种文化与文明的传播途径,但目前,网络才只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般的年龄,在阅读方面并不具有十足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很多配套技术有待完善,可以说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书籍和网络会作为互补存在,书籍有书籍的传统优势,网络又可以拿来互为补充的存在形式。
这个说法让我觉察出郝先生既客观又坦然且论证颇为透彻的功底。作为一个读书人,没有大肆感叹这个社会上的人只会整天泡在网络上,没有拿起伟大的书籍,但他没有鞭笞这些人的浅浮。郝先生没有否定网络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自己也是网络的受益者,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给他带来的最大的便利当属网络的搜索查找功能,为他解决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
郝先生还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工具与方法。爱书人的经验之谈。
后来他还说到个人知识架构的建立问题,思考良多,启发颇大。他把知识比作茂密的大森林,每一本书都是树枝上的一片树叶,在无边无际的森林中,面对枝繁叶茂的大树和无尽的树叶,你如何准确邂逅那一片应该邂逅的树叶。郝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就是开辟出一条通往汲水之源的道路,以这条道路为辐射,再开辟其他的道路,最后摸清森林的整体情况,自己的道路便也交织成了网。这第一条道路的开辟,犹如第一桶金的挖掘,尤为重要。但所有的困难终究源于自身。意志力加方法,便没有办不成的事。
郝先生在书中提及了几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其中他最喜欢的一位,叫做罗素。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十分博学,在多个领域都是顶尖的专家。郝先生以他们中的一位作为参照对象来不时鞭策自己,对于我等小辈,自然不敢拿大师级的人物作为参照对象,但心中应有一个这样的原型才好。
郝先生的书给我的启发不小,也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课题,之前一直是混沌的。闻季羡林大师病逝,觉得世上从此又少了一位大师,心中不免难过。昨日到书店闲逛,看到季老的书已经被摆在显眼的位置,其中有一本自选集叫做《读书 治学 写作》,没有仔细拜读过季老的文章,惭愧之下收为已有,回来当作这个课题研究的阅读材料。同时收了朱光潜先生的《天资与修养》以及台湾界人士编的一本多位文人的书架与书架故事的书--《逛书架》,希望对这个问题能有更成熟的看法,这是阅读的方法论,是每个读书人必须掌握的技巧。
用郝先生的文字作为结尾:
这是个越界的时代。人类和动物的器官在越界,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所有梦想在越界。而越界的起因,正在于知识与阅读的越界。
阅读不再是皓首穷经,阅读不再是闲情逸致。
阅读不再是有目的,阅读不再是无目的。
阅读不再是公里,阅读不再是品味。
阅读不再是文字,阅读不再是图像。
阅读不再有网络与书籍之分,阅读不再有博士与高中生之分。
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
不论错过了多少机会,不论多么晚开始,阅读都在等着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机会。何况在这网络时代。
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7:00:5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