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七点一刻起飞,我五点半到机场。坐下,掏出《亲爱的安德烈》。没听见广播,但是后来也知道了,飞机推迟到八点二十,再后来是九点,结果是九点二十启程的。机上一小时四十分,落地的时候几乎已经大半翻过去。回程差点来不及上机,坐稳赶快拿出书,一个小时后,我飞抵经过河南上空时,书看完了。
是看了《南方周末》龙应台的访谈决定买来一读,很强烈,出于做母亲的焦虑,尽管距离儿子成为安德烈的“冰冷怪物”年龄,还遥距16年,不过,就在他只想搂着我的脖子叫喊着“妈妈不上巴(班)”“妈妈抱”的时候,我太清楚他总有长大的一天,也总会走到安德烈的年龄,对我的一切关切都表示厌烦的。这么说来,提前预热和提早准备也不是坏事。所谓居安思危。
能刮起“龙卷风”的龙应台也有婆婆妈妈的一面,不尽让常人倍感安慰,但对我,只觉出共为母亲对孩子的无法割舍。然而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她在一种难以理性对待的感情中间倾力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严肃的、探究的、也是迂回的和笨拙着摸索,最终得以健康发展的双向沟通。有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母子的话题也是慢慢从小小的爱情的失败、再到是不是嗑药到了香港的文化、身份认同、流行文化的审美等等。
母亲的犀利是无需证明的,18岁儿子的心思虽然难解,但多数父母也只当是浅薄的激进。但是正是借由这一对话,我们也才了解看似万事轻松的当代青年却原来也有自己的准则、令人惊异的思辨、纠缠难解的身为“世界人”的危机、拒绝“站队”的姿态、不肯盲从的环保主张和另类的自省。这本书构成的理解的确是双向的——50与60年代,同80、90年代的新世代。中间隔过去的70年代的我们仿佛离着两者都太远,除非像我,读过了,近处受益的是我90后的学生,远的,别说了,希望儿子多年后还能人同此心,让我的准备不过时。
个人以为,书的整体虽好,但整篇文章写得好的反倒是一封读者来信:三个儿子的妈妈“小鱼”(见最后一封读者来信)。她说起年轻时孩子还小被捆住手脚虽然有遗憾,不过“人生的吊诡就在这儿,当时急于逃脱的,往往是现在追忆或追悔的。”
不是吗?太对了!我指对于我这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我想做自己,但同时也必须尽身为人母的职责。因此,我不能再写这本书的书评了,因为天要下雨了,我要去接我那个天天缠着我的讲故事的小家伙去了!因为,书,老了有的是时间去读,孩子的成长,是不等你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55:5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