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活》用知堂自己的话说是“唯一的长篇的论文集”,“文章比较地长,态度也比较地正经”,然习惯了知堂文字的亲近平易,这样的正经文字心底是不喜的,虽说知堂“对于文艺与人生的意见大抵在这里边”,我还是以从知堂那些随意的文字间揣摩会心为乐事。
平民的文学也好,人的文学也罢,或者中国戏剧的出路问题,都不必我再赘言复述,想来教科书上或多或少皆有所涉及。感兴趣的,可自行找知堂书来看;不感兴趣的,多说亦徒然做无用功而已。惟“儿童的文学”一节甚觉有必要说道一二,亦是近来与朋友们喝茶闲聊及儿童的教育使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说什么素质教育都是枉然,徒呼奈何罢了。询及如今小学生作文,竟然是老师给出中心句,再由学生程式化的添加形容词排比句式使之丰满(简单的说就是象篇文章),老师批阅后给出修改,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如此循环往复,考试自然默写即可得满意分数。呜呼!明清时再如何的八股,孩子从小背的毕竟还是先贤文章,长大总能有一二领悟,一二领悟于人生亦毕竟有益。如今教这些孩子背自己的“作”文,于其今后之人生有何裨益?我隐约感到这背后或许深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用心之险恶不惜戕害多少代孩子的未来。
儿童的教育,无非学校和家长。毋庸讳言,学校的压力大,自然亦会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家长身上,朋友们各有各的态度,有全盘接受的,有策略的接受的,效果自然亦不同。就我局外人的观感,从儿童身上视其性格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乃至人生观是非观的养成,家长还是有策略的接受为好。文学是儿童素质养成的良好介媒,但儿童亦需有适应儿童阅读的文学,“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我们供给他,便利用这机会去得一种效果,——与儿童将来生活上有益的一种思想或习性,当作副产物,并不因为要得这效果,便不管儿童的需要如何,供给一种食料,强迫他吞下去。”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有意无意间往往本末倒置了。至于应该给儿童读什么,知堂说的明白,“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像的修养等”。
就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知堂亦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意见。
幼儿前期(三至六岁),可以读好听的诗歌,音节有趣的儿歌,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声音的敏感性,决定了所谓朗朗上口的必要;寓言只在故事的内容吸引儿童,“教训实是可有可无”;童话不宜采用过于悲哀、苦痛、残酷的。
幼儿后期(六至十岁),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好听”,“有意思”,“有趣味”,这是选诗的原则,知堂说这时期儿童所喜欢的诗歌,“恐怕还是五七言以前的声调”,忆及自己小学里的读诗,深以为然。而知堂深冀“将来的诗人”能重新找到体现汉诗之美的“自然的音节”,“真正的新的儿歌才能出现”,时至今日,依然邈若云汉。至于童话,或者传说,“想象也不可太与现实分离”,尤其值得注意的,知堂告诫,“不可过量的鼓动崇拜英雄的心思”,“或助长粗暴残酷的行为”,《西游记》“有几节可以当童话用”,哪几节呢,知堂没说。乍一想,偷吃人参果,猪八戒吃西瓜,似乎可以。究竟如何,家长们可以去翻翻《西游记》,自己甄别,亦是一种成长。第三是“天然故事”,动植物的生活对孩子来说充满了好奇,从身边的小猫小狗,到天上飞的麻雀白头翁,水里游的红白鲤鱼,与它们亲近是孩子们最可快乐的事。知堂若身在这个时代,恐怕还会建议多给孩子们看些优秀的自然记录片,譬如《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多少年的呐喊,多少年后环顾四围,依然满目待救的孩子!知堂亏节,然人当知不可因噎废食,给孩子看什么,知堂的意见尽可供今日中国之家长们好好思量。
2009年6月30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48:5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3173.html
上一篇
民俗与迷信《迷信》
下一篇
西游记漫话《说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