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恶童日记《恶童日记》——孩子眼中的世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46:42
  • 72

一本书轻松不难,深刻不难,难的是既轻松又深刻,还要经得起一读再读,实话说这样的书非常少。这本《恶童日记》,就是既轻松又深刻的书,用孩子们的视角来俯视战争,真可谓别具一格。

战争期间,双胞胎被母亲送到乡下外婆家,从此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所谓恶童,自然是指两个孩子的行为举止不太合常理,他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记录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战争,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大人可看,小孩可看,可谓是老少皆宜,不过各人眼中看到的东西,未必完全相同。孩子眼中的世界,既有温馨纯真的童话,也有冷漠残酷的现实。当然,孩子们自己未必能感觉到他们看到的有些东西其实很可怕,在孩子眼中,世界就是单纯的世界,很多事情他们能看到,但不能意识到。或许成长就是我们的意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小时候看到火柴,我们只会以为这是火柴,而不会想到火柴可以点火,可能会烧烫手,可能会烧毁整栋房屋。待到渐渐长大,我们才会明白一些东西的前因,一些事情的后果,这样做事的时候才有所坚持与有所顾忌。《恶童日记》透过孩子的眼光,仿佛给我们的眼睛戴上了墨镜,可以从中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风景,感悟到不一样的生活。

和平年代,我们大可莺歌燕舞,而孩子们也可尽情享受他们美好的童年。按道理说,童年的时光尤其美好,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什么苦难,总的来说,童年过得美好而惬意。按部就班地上学放学,循规蹈矩地离家回家,我们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更不用担心有一天周围的人会突然离我们而去。可故事中的双胞胎不同,他们以及周围的人都随时随地处在战争的阴影下,谁也说不准死亡会在哪一天来临。当然,恶童就是恶童,生活方式也与别人与众不同,他们似乎把外婆的园子当成自己肆意而为的小天地,这是战争期间,他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母亲把他们丢给外婆,外婆又不待见他们,但两个孩子似乎不以为意,仍然在战争的阴影下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如果这个设定放在和平年代,那这本书至多能写成童话,但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这本书便可以当成寓言来读。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沉重而沉重,而是因为轻松而沉重。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双胞胎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或是两个孩子被外婆虐待、痛苦悲惨的生活,那我们肯定会同情、心碎或者愤慨,但很难反思。最让人沉思的不是绝境中的痛苦,而是绝境中的微笑。只有当事情变得不合常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事情为什么不合常理。他们固执地坚持学习,锻炼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学会了敲诈勒索,他们所遵循的,是自己制订的朴素道德,而他们充满智慧的头脑,让他们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得以生存。

之前我说到这本书可以当成寓言来读,是因为从两个小孩子看似随意、漫不经心的日记中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礼有节,恭谨谦让,我们丝毫不用担心下顿饭没有着落。也就是说,我们在物质上是丰富的。一旦周围环境变得恶化,比如战争,或是地震,这时很多人就会挣脱道德的约束,用武力或是其它暴力的手段为自己谋生,这时候伦理纲常甚至不如一块热乎乎的馒头。如果连小孩子也变成这样,那就说明大人的世界已经礼崩乐坏了。战争有可能会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一点《恶童日记》中已有朴素的描写,而敏感的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出比书中内容更多的东西。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大人世界的缩影,他们可以看到比我们更加朴素的表象和内涵,我们所顾忌的、我们所不忍的,在他们眼中看来可能都理所当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种观点似乎也可以在《恶童日记》中得到部分印证。无论是执着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不能否认,《恶童日记》中的两个孩子,他们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因为战争,他们大多数都在自我教育,所以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同时滋生;又因为他们总得与人交往,所以人性中恶的一面得到了抑制。与其说他们是恶童,不如说那个世界是恶世,透过孩子的眼光,反倒能看出别样的真实。

普通地活着,可以享受生活;痛苦地活着,才能反思生活。当然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痛苦地生活,而从客观条件看,我们也用不着给自己找罪受。既然如此,那就阅读吧,看看《恶童日记》,看看我们平时看不到一面: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或许只是诸多生活模式的一种;我们所居住的,只是多维空间中一个小小的维度。而书,便是窥视其余维度的望远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