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江湖有事《被招安的“江湖”》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46:09
  • 66

据说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是一种文学派别,其旨是在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本意是“反对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的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后来被用于了BL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形男。

但是马家辉说:“‘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也对,反正《江湖有事》讲的也是美形男的故事,只是相对于BL的阴柔而刻意体现的阳刚之美。

美之美矣,但俱往矣。

不诲言,我幼时曾极度迷恋港产枪杀片,也就是所谓的打打杀杀,刺激着我每一根不安份的神经,我不管前因后果,我只要感官享受,如果非要自我提高一个层次亦可称为欣赏“暴力美学”。

但是,作为一个外行,我永远看的都是热闹,也甭说,打打杀杀确实呈现出的是一番热闹景象:子弹乱飞,鲜血飘逸,当然,附加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忠肝义胆、义气相挺,善恶终有报。

不过近年来我很少再去看港片了,不得不说,97年以后的“港产江湖”变了味道,大有一股被“招安”后的献媚态度,即使飙血,也飙得心猿意马。

书中有一段引用《英雄本色》导演吴宇森的话,如此写道:“在台湾工作数年后,我于1985年回到香港,发现香港人、尤其香港年轻人,对‘九七’问题感到非常沮丧无力。好像每个人都觉得绝望,但又每个人都在期待希望。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对友情和亲情的信任已经被毁灭。这 与我在60年代和70年代所经验到的香港社会很不相同。”

也许是我长大了,港产片迎合的只能是少年的冲动,“古惑仔”们看似风光无限,恣肆青春,两胁插刀,实际上不过是毫无出路的“相濡以沫”,只是不得已的无法“相忘于江湖”,是走不出的宿命。

相较于香港“黑帮片”,台湾的“黑帮片”便显得更适合我长大一点之后的口味:内敛、深沉(亦或可称阴沉?),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着万般无奈欲说还休的背景。当然,场面上没办法与港片的精致养眼的“暴力美学”相提并论,但只从故事的角度却要比港片饱满许多。

我总觉得,一个绿林好汉,之所以最后可以被“招安”,总是因为身段柔软、思想活络的缘故,于是可以做一些迎合、献媚之事,就如港片,或者港人。

台湾人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大陆人次之,而到香港看起来毫无政治热情,97之前港片中总会出现英女皇头像并且誓言效忠英女皇;三地的文化氛围亦如此,都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话恐怕也并不言过其实,自Beyond以后香港再无像样的摇滚乐,也不曾出过什么经过岁月历练的作家,导演无非也是那老几位。

于是,香港没什么可坚持的,就像个灵巧得可以随机应变的孩子,随时随地可以转换身份,转换理想,转换人生跑道,所以即使有江湖英雄,也逃不过最终被“招安”的结局。

也挺好,可以锦衣玉食,可以纸醉金迷,只是……只是没那么快意江湖罢了。而马家辉的“江湖有事”更像是一个他身在此山中的梦。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