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
本书海顿的原型毫无疑问是哈罗德·金·菲尔比,他是一名英国双面諜,曾经出卖许多英国特务給KGB,勒卡雷也是其中的一员。几年后,勒卡雷开始分析费尔比的弱点以及诈欺手段,作为日后小说《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当中,情报员乔治·史迈利 (George Smiley)最想捉拿的目标杰洛德 (Gerald)的模型。而乔治·史迈利的外型则是勒卡雷根据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微微安·葛林形塑而成。
早在1951年,菲尔比就开始受到怀疑。当时,他的两个剑桥时代的同事叛逃到苏联,英国人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们立即审查了菲尔比。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和此事有关,并且在他雄辩的口才下,军情六处不得不打消念头,还是让他留了下来。
直到菲尔比10年后投奔莫斯科,他的间谍身份才真正暴露。
10年后的1962年,一个苏联叛逃者揭穿了菲尔比。但在英国对他采取行动前,克格勃设法把他偷偷送上了一艘俄罗斯船。
哈洛德·金·菲尔比于1988年去世,他被授予克格勃上校军衔。但他的存在让英国***和军方丢尽了脸面。
感受:
从阴雨的四月开卷,遇到了阅读瓶颈,终于在炎热的伏天读完,掩卷叹息之际,一股悲观无奈的幻灭感涌上心头,勒卡雷为海顿制造了死亡的结局,他透过史迈利的想法传达给读者的也只是主观的对海顿心理的揣摩。
故事多线并进,人物与对话众多,前半部略显枯燥琐碎,容易遗忘细节比如人名之类,事态发展缓慢。后半部阅读渐入佳境,事态发展越来越清晰,之前阅读累积之后产生的变量开始显现,甚至于已经大致了解谁是潜伏在英国情报单位的高层地鼠了,只看史迈利的行动如何,等待真正结果的揭晓。而随着结果的慢慢逼近,悲伤和失望也随之袭来。
这种感受并不只为了背叛者,尽管他是如此多才多艺风流倜傥,更多的是为了在之前阅读中就了解的与此事件有关的其他人:吉姆普莱多,那个忠诚实干的外勤人员;康妮沙赫斯,前研究组女王,那个缜密细致的窃听分析人员;麦尔斯,普莱多的助手,那个威严自大而讲究仪容的行动人员;还有杰里威斯特贝,圈子最外围的记者;以及在内部人事斗争中落败,人们口中无用的老总.........对这些人物之前所建立的暧昧不明的形象,在后半部都丰满起来,所有错的人都变成了对的。
而在间谍世界里所谓的诡计,就像一支箭,在发出之后兜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它影响了所有人,他们或者死了,或者被遗弃。
史迈利说在他害怕的时候,他只关心人,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背叛,引发他的思索:“人与人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是不是以自欺欺人为基础”?
我想书里写的复杂度堪比现实吧,勒卡雷写的很清楚,参与者都感到蹊跷,敏锐的人都知道,“他们默默地心照不宣,只希望这好似一种疾病一样,能不药而愈,不用诊断,不用承认。”
书中有趣而精巧的设计在于间谍们的个人情感以及牵念总是不断地在事态发展的各个意外场景里闪回。
背叛的杀伤力,信仰的依归,友情和爱,海顿那未完成的画,史迈利的妻子,吉姆的伤口,吉勒姆情人的笛子,塔尔的女儿.......
人们总是忠于自己爱的,而背叛,它复杂得多。
P.S:吉姆的朋友总是叫比尔,很令人回味啊。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45:3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