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天下良友《天下良友:一本画报里的人生传奇》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44:15
  • 76

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各种五花八门精美包装的期刊画报让人眼花缭乱,使人很难钟情于某一本某一种,人们偶尔浏览解闷,却无暇更无力说清某本杂志某张报纸背后的历史,而近期出版的一本《天下良友》,却执意要用人物和故事串起对一本画报的回忆,为过去一段历史拂去漫长岁月里沉积的尘埃,为世人复原《良友》画报(1926-1945)所记录和反映的时代情境——

那个时代的上海,既有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氛围,也存在着追求时尚、通俗娱乐的消费文化。而《良友》画报将这两者兼顾,把握了最合适的度,创造出了“高品位的通俗文化”。它的内容浓缩了中国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时事政治、社会风尚、文学艺术等等,展示整个中国的时代风貌,而非仅仅旧上海顾影自怜的狭小世界。《良友》的风格在于它在官方与民间、政治与文化、文字与图片、高雅与流行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契合点。党、政、军、学界名流纷纷为它题名,老舍、郁达夫、茅盾、丰子恺、曹聚仁、洪深等新文艺作家都乐意为之撰稿。在这里,既有摩登的时尚,也有严肃的政治,既有高雅的文学、美术佳作,又有通俗的日常生活指南。天下的风风雨雨、世态万象都在它上面留下了生动的影子。当年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有人把它和美国的《生活周刊》相提并论,而事实上:《良友》画报比1936年创刊的《生活》杂志整整早了十年。

《良友》的消失,是它的遗憾。当文化怀旧的空气四处弥漫,关于《良友》的怀念,自然而然走到了前台。《天下良友》书中插图特意精选代表《良友》画报不同侧面特点的图片,从封面装帧到内页设计都再现当年画报韵味,那些泛黄陈旧、刻着时代印记的图片,仿佛把读者带回一个久远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读来让人温暖。但如果认定《天下良友》只是引读者回顾一本老刊物的怀旧之作,却不完全符合本书的要义。本书重述一份画报刊物的兴衰历史和“老良友人”的前后故事,更多映照的是一个出版业的后来者想要从对先行者的研究和反思中获得一种现实抱负的努力与心情。

《天下良友》的作者臧杰, 2006年主持创办良友书坊,致力于老良友文化理念传播,主编有《良友》丛书、《闲话》丛书等。他在《天下良友》后记中这样道出自己作为一个现代出版人的心语:“在日复一日的‘文化快餐’制造中,既无大俗也无大雅,我有了一点自我迷失的隐忧……”笔者看来,正是这一点隐忧,成就了这部《天下良友》——也许,《良友》画报在兼顾时事新闻报道和满足市民阅读期待、图片与文字的互补并重、开掘名人资源与坚持自家办刊宗旨这些方面,让迷失的后来人感受到了可以继承的传统;也许,在梳理重述“老良友人”命运的过程中,让作者获得了自身命运的影射、感应和激励。传承与激励,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可以告慰那些与《良友》一样随风而逝的老“良友人”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