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去得克萨斯看望同学,路上汽车要加油,人要喝红牛,于是路上找地方歇息。在加油站附近有两家饭店,一个是全球连锁的肯德基,一个是一个当地的小饭店。考虑了一会,我们决定去这个不知名的小饭店。进来之后,才发现一直强调“企业文化”的一些整齐划一的连锁快餐,与这种小店相比,根本就没文化。
由于小餐馆不是满世界雇员,不担心这个那个,所以它想怎么装饰就怎么装饰,结果十分生猛。这家小餐馆里,我看到了充满地方特色的墙纸和各样地方特色的装饰。比如有个贴纸上说: “支持俄克拉荷马大学球队的饮料免费可续杯15次,支持得克萨斯队的不提供免费续杯”。这类标语在肯德基之类连锁店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稍微流露一点“歧视”的倾向,那还不被人告死,哪怕其初衷不过是善意的调侃。这结果下来,就成了一种除了肯德基企业文化之外再无文化的怪现象。
我们吃完饭,还在里头逗留了好一会儿,看着这些装饰会流连忘返。这似乎有点反常,因为平常人做生意,是把人拉来,把钱赚了,然后让你尽快走人,你还没吃到一半,他的账单就上来了。 我们这里的一书店,特意设置了让孩子在这里逗留的空间,不管你买不买书,我们常来这里“逗留”。书店还举办各种免费活动,比如邀请作者给孩子读书,还有暑期读书活动:孩子自己读8本书(不管是你借的还是自己家里的),书店就给你免费送一本。
而今消费型企业的一个趋势,是制造让人逗留的环境。购物城(shopping mall)就是这么设计的,它不怕你来了不走,就怕你来了就跑。一些书店,也越来越多地内设咖啡屋,让读者在这里慢慢看。我以前去书店买书,一些心胸狭窄的老板会在边上鹰一样盯着看,有的甚至出言不逊,说不买就不要老是看。这种眼光狭窄的做法,是很难把生意做成功的。可惜这种小家子的做法不仅仅是一些小商贩,一些企业,生意做得很大,但是气量却变得很小。
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提出了一个“第三处所”(Third Place)的概念,说人总希望在自己的家和单位之外,有个“第三处所”。在An Army of Davids一书中我看到,现在很多人谈生意,喜欢找这种比家里稍微严肃一点,比单位轻松一点的中间地带。 这第三处所往往是个小地方。我们学校的情况就很有意思。学校的学生中心有一咖啡屋,里面有壁炉,有很多供学生在此做作业或者闲聊的地方,但是后来由于校园改造,咖啡屋没了。附近一加油站,出人意料的成了学生三点一线之外的“第三处所”。那家加油站的老板,在附属商店里,放了些宽松的椅子,供学生在此逗留。学生既然在此逗留,肯定也会在这里买零食买东西,这么一来,这个加油站的生意意外地火爆起来。由于学生去得多,去这个加油站成了学生文化之一。有个老师曾经告诉我,如果课堂气氛沉闷的话,你一提这个加油站,气氛马上就火热起来。但是为什么附近的壳牌之类大加油站没有做到这一点呢?因为这些连锁加油站都是统一形象设计,在空间的改造上,没有这些小加油站灵活。
现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 “欢迎到我的淘宝小店”之类留言,可见在网络上开店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小大卫之军》(An Army of Davids)雷诺兹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如今“小是新型的大”(Small is the new big.)在网络上开店的,比如ebay 做得好的都是一些盯准一个东西卖的人。凡是起点太大的人,很多最后反倒死了。起点比较小的,有的反倒做大了。当千千万万的小大卫们兴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悄无声息地改变。事实上现在已经改变了,现在还有多少人以进入大企业为荣呢?后续下一波的英雄,应该是升级版的个体户吧。
在工业时代,规模就是效益,大就是好。有个笑话,说苏联人什么都要讲究比美国大,比美国强,以至于说他们生产的芯片,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改装农具起家的约翰?迪尔(John Deere),早年给人打铁制作新型犁头,一年也生产不了几个。有了自己的工厂之后,开始规模生产,才成了气候。
但风水轮流转,今年似乎流行“小”。从奥巴马拯救一些金融和汽车业巨头的例子来看,大就是好的价值取向,已经广人质疑。大企业失败,要用纳税人的钱去拯救,还说自己是“大得失败不起”(too big to fail) 一些大企业已经天怒人怨,人们开始缅怀其过去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而技术加上市场,就形成了“过去好时光”(Good Ol’ Days)的升级版(雷诺兹语)。 其实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就写过一本预言般的作品《小的是美好的》(译林有汉译本),从人本的角度,去考虑经济学领域大的弊病和“小”的美好。
在美国,我不止一次听政客担保自己如何要扶持小企业,因为小企业做不好,民生就会产生问题。美国有很多非常小的企业,养活了很多人。就在今天早晨,我因为车子坏了,搭同事的顺便车上班,问到他太太的工作,她说她有个“家庭生意”,做Scrapbooking 就是帮人整理相册的。我另外一个同事的太太,在家做一家庭旅游公司,帮人订票。由于美国中小学生下午2:45放学,夫妻双方都做全职的“双职工”家庭我看也不是主体,有很多家庭必须灵活调整自己的日程,这样就滋生了很多这种时间灵活,不用朝九晚五的小小”家族企业“。其实看看美国的创业,很多其实是在”车库“做起来的。科技界名人盖川崎,甚至有了个”车库创业“的网站,从事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 有趣的是,这些小企业的产生,又会进一步促发“第三处所”的繁荣,因为一个人在家做居家企业,谈生意的时候,往往是去找些适合谈生意的地方,如小茶馆啦,咖啡厅啦之类的地方,这也间接拉动了整体社会消费。
中国***过去一向扶持大企业,“抓大放小”,而地方官员为了政绩,也力求要把小企业“做大”。现在由于就业问题,国家也重新考虑这种抓大不抓小的倾向,也在开始支持自主创业了,从“小”开始扶持了。 前一阵***总理就曾前往湖南大学,和大学生座谈,其中就谈到了大学生创业问题。我的老同学汪教授,就是该大学公益创业事业的骨干之一,但愿他们的努力,会让其它更多高校看到,渐渐改变贪多求大的趋势,从而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43:4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