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能飞翔 重亦真实》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38:58
  • 119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

书的标题给译者们带来一个难题,到底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现在译为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昆德拉喜好用哲学来讲爱情,也许也融合自己的观点,书里有尼采、巴门尼德、贝多芬,不过这绝对不是一本哲学书。它只是在爱情的关头,在思考来去的关头,悄然地问你一句“非此不可”吗?对,非此如此不可(Ja,es muss sein)!

爱情故事里的哲学话题穿插在整本书中。读完这本书只花了半天,但是从开始的那刻起,就会被里面一个小小的命题吸引了。生命以永恒轮回的方式存在吗?如果世事都是上一代的回转,那么人世还有意义吗?反复之后还将无限反复,那么残酷、美丽、绚烂都没有意思了。如果生命只是一次,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一次,一次是不算数的,einmal ist keinmal ,只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作者把这些短小的词语抛了出来时,你也在跟随思考着这些大的哲学话题。

生命是向前的,你无法修正过去,只有把它看做一条向前的线,这样向未来无限延伸。但是是螺旋向前,还是反复轮回?

你不能预言。

昆德拉在嘲笑、蔑视这些媚俗世界里的种种思想后,他感到了一丝困惑,生命中到底是有轻重之分的,爱情中也是这样,所以生于这样的世界,你其实一直在找寻一种理想,但是你得不到。于是开始这里的爱情之旅,托马斯、萨比娜、特蕾莎~~~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

看懂了吗?也许有的你懂,也许不懂。网上有人说这书写得好,也有人说写得难读,或者根本看不懂。不过读书是伴随着个人的经历的,带着经历,带着思考去读,有时会和作者走的很近,有时会觉得作者在胡说八道。

轻与重,这是一个缠绕于你一生的神秘的KEY。当你极力脱离了这些让自己觉得不堪重负,不能忍受的重后,没有了责任束缚,没有了重重压力烦扰,会走进那个看来美轮美奂的天堂。但是不久之后,轻的让你虚空,让你觉得不真实,于是你返身又跨进了重的世界,无限地贴近生命的大地,无限地贴近真实。作者说轻与重,都是生命里美妙的两极,但也相隔遥远,不可调和。怀念就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无法承受的痛。

昨天贾静回来时,我还在睡觉,迷糊中听到声音,然后翻身起来,困意全无地开始讨论它。书里很多描写是关于性的,算是本半***的小说,但是昆德拉这个老头,不是为了写性而写书的。他喜欢在床弟间教书,告诉一些独特的生活感觉。爱情是一种隐喻,所以他把特蕾莎的各种梦境都写了出来,表现了女人的慌张、恐惧和欲望。贾静说自己看它三遍了,觉得每一遍都有新感觉。我说自己一般是看一遍,除非为了考试,不把书看几遍的。不过这本书,有可能会再读一遍。里面的许多小句子,单独拿出来,就会是一个极好的警句或者启示。

书里的爱情背景是在那个捷克小国,曾经奋起反抗过一次,二战中又泄了勇气的投降一次,最后在这个美丽的布拉格之春上,又被强权蹂躏一次。书中的四个男女,各有各的妙处。弗兰茨为同情而爱着自己的妻子,萨比娜为背叛而爱,特蕾莎为忠贞而爱,主角托马斯——抛弃了多性的生活,为无处可求的爱而爱。虽然简单概括了这些,但是还是要说,只是大体对了而已。

最令我喜欢的是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没有人间那种杂乱的感情,只是很单纯地写了一个陪伴他们10年的忠实的动物。特蕾莎都觉得自己是在它相爱了。我也很喜欢它,不过也好奇那只出场就几个画面的猪。

“合作社主席成了他们的真正的朋友。主席已结婚,有四个孩子,还有一头猪,却被当作狗来养着。猪的名字叫梅菲斯突,是全村的骄傲和开心宝。它很听话,爱清洁,一身粉红,迈着小步,活像那些穿着高跟鞋走路的大腿肚女人。”

我看到这里时,便不自禁的大笑。

书的结局在很早就交代了,所以最后的画面也是片段,像电影结束一样,用片段结尾。喜欢看历史和政治的人,应该是很喜欢了解里面的背景。不过昆德拉是恨强权,恨苏联那套共产主义的,这是一种剥夺了人类自由之后,填补进来的虚伪。

对于女人来说,对抗强权不如牢牢控制住她喜欢的男人。特蕾莎为了抓住托马斯的爱,考验他,拖着他奔向了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直到她心爱的男人头发花白,精疲力尽,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这一点,在路的尽头,她才明白过来。可我相信她也不后悔这点,因为和喜欢的托马斯一起生活到老,隔绝其他所有女人的引诱,是女人们天生的本能,即便后悔,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痛苦,因为形式上,他属于特蕾莎了。就像作者说的“她在内心深处责备托马斯爱她不够深,她认为自己的爱是无可指责的。”

萨比娜是和特蕾莎完全不同的一个女人,在这里不多说,不过记住她那个爱的隐喻,他俩立在镜前,注视着两个人的模样。她穿着内衣,带着圆顶礼帽。萨比娜只有和托马斯在一起时,才有这样兴奋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场景独属于他俩,是一个爱情的隐喻。当弗兰茨也如此时,也是这样衣冠楚楚的立在镜前,他莫然了,不知道这是什么。萨比娜明白了,这份爱是独属于托马斯和她的。

爱情像一个荒诞又令人心动的话剧,脱离了情人的视野,即便相同的道具,也无法营造出那种回味的甜蜜。对于这些,费尽心思去解释,去破解其中秘密,那是科学家的事,对于我们来说,爱情打开了一扇门。“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里。”昆德拉视爱情是偶然巧合里,萌生出的美,“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所以他的爱情故事和六有关。偶然是充满魔力的,必然性不是如此。“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生命、爱情到底指引了我们什么?没有人能说全。一个个生命中的树木被秋水带走,从视线里流过来,又消失了,像特蕾莎的公园之梦。

在各种十字路口,需要做决定时,只好闭上眼睛,默念非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记住了托马斯的比喻“对他而言,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飘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忘了是哪个主角说的比喻,很精彩,“爱情像一场战斗,而我不愿抵抗。”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