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植物古汉名图考《相关书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38:12
  • 24

(作者:刘坤)

http://hi.baidu.com/4in1/blog/item/5e00d12a2fc75b2dd52af1fc.html

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我国古代有关农、林、牧、文、史、地等典藉和各种《本草》中载有许多植物,由于历史变迁,使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嬗变,造成古今名称不一致,且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颇多,影响古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发展。昨天、今天和明天应是一脉相承的。昨天的文化不能让她凝固与遗失,要她活起来,为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服务。然而沟通古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大有考证的必要。

明朝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感叹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遗漏不可胜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经过他的考证,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传世之作。清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著了《植物名实图考》,他也感叹:植物“称名亦无确诂,盖方言侏俪(该字右边应为“离”),难为译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1868-1940)于1930年以后曾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考证,还结合实地之调查,对历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写成了《植物古名考证》,1937年后由于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丢失。此后,很少有人从事植物古汉名的考证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学精神可佳。他从事这项研究始于1974年,30余年来,历尽艰辛,要钻古书堆,翻阅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考证。他终于在同仁的协助下把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植物古汉名图考》。该书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这一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95476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30370864)。该书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分属于177科,800种。附图789幅,80万字。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和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作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古汉名图考》,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该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应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逆历史查阅文献,旨在植物名称上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由于现代学科分科过细,多数学者都是擅长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学,不懂生物学,对于古典著作中记载的植物很难注释。作者应用跨学科的方法,是项创新工程,并且行之有效。该书也是文化传承与跨时空的一项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其传承性,清末(1848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学尚未传到中国,他的著作,不可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他著录的植物没有注明,也不可能注明植物隶属何科、何属,也没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为吴其濬出版《植物名图实图考》120年以后的这一新作,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本书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有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该书还具有图文并茂,注释精良的特点。对每种植物注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古汉名、现代汉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别名。著录摘要,拉丁名释义。还简要介绍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境、产地、用途等。并且,植物有直观性特点,仅有文字说明,很难形成具体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图便于读者识别,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阅在古典文献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种植物都叫“鬼目”,它们都是些什么植物?类似的同名异物的情况,该书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异物的中药名得到了鉴别。另如《诗经·周颂》:“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的“来”与“牟”是什么?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与“辟芷”是什么?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林赋》:“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么?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么?唐元稹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中的“红荆树”是什么?是我们北方的紫荆吗?对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书倍感方便,从这本书中将可以容易地获得对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们要想了解红荆树是什么,就可以检索到该书255页【红荆树】条:

【红荆树】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 L.羊蹄甲又有紫荆、红花紫荆、洋紫荆、红紫荆、弯叶树等别称。唐元稹有红荆树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此红荆树不是我们北方所种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因为北方紫荆是早春先叶开花,而红荆树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开花,故北方人见到南方冬季开花的红荆树感到惊怪。古代所称的红荆树是泛指现在羊蹄甲属的多种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现统称紫荆。1908年,法国一位传道会神父于香港薄扶林海边一间破屋附近发现它,其后将该植物曾定名为 B. blakeana Dunn.此名来自1898~1903年间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荆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树秀花美深受港人喜爱,常作为行道树和观赏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该花的图案绘上了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羊蹄甲学名中的Bauhinia来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 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乔木。茎高5~8米;叶圆形或广卵形,顶端2裂,钝头,状如羊蹄甲,叶长4~17厘米,宽7~15厘米;总状花序,花萼管状,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纹线,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纹;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生南方热带丛林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作行道树和庭院树,树皮含丹宁,花入药,清热解毒。据记载花芽可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