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五百多页的煌煌大著我断断续续读了两三个月。如果要像书商那样做一个广告的话,可以用上内容丰富,语言诗化,寓理于情,图文并茂等词语,这样未免显得空洞;如果仅就阅读感受而言,我觉得无疑是愉悦的,甚至是令人着迷的,这种感觉甚于我之前读到的任何一本哲学书藉。作家的思想因为具体的建筑物——比如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别墅、东京的基督教堂、古老欧洲的古老小镇、上海远郊的明清小院、莫斯科的百年老院、古希腊的中世纪城堡……的存在而使哲学和美学变得具体,一些貌似高藐的理论或命题有了灵动之气。比如这样的词:场、力线、四维、镶嵌、安顿、容器、几何性……它们串起了这首长诗,成为整书的灵魂。因此,这样的书,无论你从哪一页读起,都不会觉得突兀,相反,沿途都是风景。
“在书中,作者将建筑世界哲学化,美学化,人性化,在他看来,人生最幸福的状态是身心两安,好的、诗意化的建筑场便提升了人的精神,收容、安顿了人的灵魂,是人的至爱亲朋和生死眷恋的对象。从独特的视角判屋之美,析屋之理,用文学的笔触,揭示隐藏在建筑深层构造里的哲学与美学原理。”
“除了哲学和美学,作者还从其他学科来对比建筑,让我觉得建筑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其探究意义已经超过建筑学的本身。建筑是数学,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建筑的形体美来源于数学的优美曲线;建筑是物理,因为建筑是居住的四维空间,她永远以一个建筑场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是音乐,因为建筑体现了音乐的旋律,如同李斯特的《爱之梦》那般轻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并非虚谈;建筑也是文学,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新约圣经,都可以找到建筑的影子。”
以上两段话,已经说出了书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虽然自毕业至今,我一直在从事与建筑有关的工作,却几乎从未真正思考建筑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仅仅作了建筑流水线上的一个参与者。但系统思考的缺席并不意味着连零星观感也没有。对于身边的建筑,我们大多都是有些想法的,比如对于中国的开发商动辄复制所谓的西班牙风格、英伦风格、美洲风格等拾人牙慧、离了国外不成席的做法,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嗤之以鼻。这个国度太多的建筑几乎都是无美感、无传承、无生命的“三无”产品,经济、功利等因素已把中国的建筑物逼到尴尬的境地。
在书中的某页,我读到:“造物主把人的眼睛造成球形,是为了更好地欣赏圆形和球体。在建筑学中,圆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几何体。在它身上有说不完的妙处。圆这个几何词汇会增加建筑物的神性(其中包括和谐、完美)。”如是而言,东山的艺术中心无疑是有想法和美感的。我暗自庆幸,它不是“三无”产品。难怪,无论是从远处观望,还是置身其中,我们上上下下,小脸蛋红扑扑的,有种蛮舒服的感觉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37:5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