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半生为人《剩余的一点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33:24
  • 57

首先,我是把它翻完的。这种态度就决定了我对此书的不恭。我功利地想要从中找到些什么,一些熟悉的蛛丝马迹,或是自以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或许是对语言挑剔惯了,书的文字对我来说只能是及格,我的感觉是:酷似中学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打个俗气的烂比喻:就像一道质地上佳却匮乏作料的菜,不过有一种潮流或共识不就是崇尚简白或淡朴么。

除掉文字,对于此书来说也许它注定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那就是一再被强化的情感或曰苦难了。遗憾的是,对于这部分我也感知良少。在此,必须被崇扬的情感或苦难必须予以完全的表达才能获得其自身完全的价值;它必须被放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标志或标杆;它必须被肯定或赞扬才能得以补偿和平衡,而要做到这一点真是太容易了,因为它所抒写的一切,无不是正面的、关乎真、善、美的。这么说也许太苛刻了。

我不能对作者的选择,包括对其丈夫的处置方式有何异议,这毕竟是个人的、个体的一种自由,而且这种选择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都是理直气壮而又无可非议的。大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悲剧就不说了,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时空之下首先面对的都是自己,要应对个体的卑微和日常的冷漠,这是最基本的一点。如果要选择的话,如果苦难这个东西也是有重量、级数和等级的话——多么荒谬——在她前期的,九十年代以前和以后,我宁愿选择以前。这并不是对于八十年代神化的一种崇往,但它毕竟可以在想像的浪漫中散出一点光辉,这种光辉是神圣的理想主义式的,同时也是人类式的,虽然这种境遇说到底也是普遍的,而徐也不是其中的最决绝者,但这种例子毕竟有其典型性。而在周四年的卧床期间,这也是徐最痛苦最绝望的时期,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所受的苦都要超过坐牢的两年,但这也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她是坦然的,并且承担了,在承担之前就已预知了她所要面对的是什么。她不过是兑现她的承诺而已。日常果然比虚拟的理想更具杀伤力,如果没有悼念周的第一篇文章,也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以及这本书。

或许真是我太冷酷了,当情感的洪流源源泻出时,它为什么没有淹没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