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京城民居宅院《听郑希成先生讲座的几点感受(6月27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30:23
  • 87

2009年6月27日,拜首都图书馆惠赐,有机会面对面听到郑先生讲述北京的民居宅院的免费讲座,作品的水平高低因为咱是门外汉,不便评论,但是听完讲座后,感觉这是一个满怀热忱和斗志的老者,他在演讲中无数次提到:“XXXX拆了......XXX也拆了......不是我们不想给你们年轻人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实在是我们尽力了,顶不住这些狼心狗肺的房地产商们~~~”

为什么会举办这样一个老北京民居宅院的讲座呢?举办方在演讲开始前介绍,2008年夏天,差不多同一个时间,首图邀请了著名铅笔画画家况含来给大家老北京的胡同,反响热烈,于是依样画葫芦,今年请了钢笔画家郑希成,一位年过70的古稀老人讲述老北京的民居宅院,为广大老北京爱好者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郑先生应该算是老北京,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可以作证,没有什么架子,拄着拐棍上台,第一句话就是:谢谢各位大夏天的过来捧场,听我一个糟老头子给你们讲述北京,我爱这座老城,可是今天,它正在慢慢消失。

“我没什么好介绍的,七十一岁一个老头。。。真正要感谢的是学苑出版社,还有谢老,马老,我不是来推销书的,我是想借这个机会,让大家知道这些个媒体和个人还在积极地投入老北京文化的保护运动中,我投入的比较晚,2002年才参加这场战斗,之前因为两次心梗住了院,在医院中得知很多非常非常好的北京老宅院都被房地产公司拆迁了,我们痛心哪,对了,还要特别感谢和我们一起战斗,今天也来到现场的法籍作家华新民女士......”

老头的开场白有点语出惊人,没有什么层次感,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了,让我误以为自己来到了“杀龟大会”现场,气氛慷慨激昂,多功能厅里很多原本坐在地上的人听了他的一席话,一下子站起来了。

“我虽然画了很多,但是没有他们拆的多,我这个图册里面大约有一百多幅老北京的宅院,现在其中60多个院子都给拆了,四棵槐树马家,多好的院子啊,没了,南池子68号,在去年底也没了,被拆迁的过程中,我遇到两个老夫妇,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一直重复一句话: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我们去哪?挠头啊,原来平房里可以住下三家人,把我们房子拆了,就给了40多万,你让我们去哪住啊,这房子我们都住了60多年了。。。。这对夫妇最后把一套明朝的家具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了,恨北京哪~~~~”

讲到这的时候,老汉似乎气的不行,停顿了大约半分钟,突然想到自己今天的主题是讲述北京的宅院,然后赶紧跟听众们道歉

“不好意思啊,今天其实是想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画下来的这些宅院,他们的格局,层次,规矩,现在,先从地界的概念讲起。”

讲了这么久,老人终于平静了一些,看来得了两次心梗,仍然无法阻隔老人发泄胸中那份积压太久的怒火。

“古往今来,凡是有生物之间的斗争,都离不开地界之争,打,互相抢,三国楚河汉界,朝鲜战场三八线,马其顿防线,为什么地界那么重要?他代表了你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宅子主家的权利和尊严”

“北京人讲究一团和气,一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所以越是大宅门,宅院修的越大,气派,同时,雇佣的仆人,老妈子也就越多,住的也讲究,仆人只能住偏房,最好的房子留给主家的老人住,体现这是一个尊敬老人的民族。”

“宅院如此,国家其实也如此,你通过看一个宅院的完整性,就可以判断他们家是在发家,还是在败家”

“通常败家的宅门都不怎么完整,今天卖出去一个厢房,明天再卖出去另一个影壁,慢慢的,很大的一个宅院就七零八落的了;发家就不一样,先是有一个小院,种点花花草草,有钱了,门口之外修一个二门,再有钱,买下隔壁的房产,越修越局气,越来越讲究,风水啊,门廊啊,因为发家了,所以和小院不一样,你看看现在纪晓岚故居,拆的跟狗啃的似的,我们真正尊重传统文化吗?我们不尊重,纪晓岚就住那么个狗窝?唉~~~~”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是文物比较重要?还是文化比较重要?......既然文化包含了文物,比文物重要,我不明白为什么***只保护文物,对房地产商践踏我们的文化熟视无睹~~~”

郑先生讲课总是时不时跳出课程大纲,表达一下对文化土匪的不满。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二门,二门并不一定是进门之后的第二道门,如果前面宅院住的都是佣人,客人把会客室放在哪道门,那道门就是二门,二门之后是女眷,旧社会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虽然是新社会了,但是很多老北京仍然骨子里保留这些传统”

“比如说,大菊胡同32号,我们曾经住过的一个院子,原来有一户和我们特别要好的朋友姓什么我记不清了,他每次走到二门的时候都停住,说‘弟妹请留步,让连生送我’,意思就是女眷不要出二门,让人家说三道四的不好,这说明很多老北京还是很封建,很固化的”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讲座只讲到了宅院,地界和二门,再加上老头时间管理掌握的不好,讲课的时候信马由缰,介绍了二十几幅作品之后,大约体力也有些疲倦,草草结束了。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我没有想到热爱老北京文化的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年龄层次也分布在从18-80岁之间,讲座之后,老人没有安排签名售书之类的活动,大约也和体力有关,早早的就退场了,即便这样,仍有一大票人踊跃的购书,另有几枚小同志和主办方首图的工作人员咨询,下次讲座是在什么时间,还想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