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 焦建 上世纪末,在中国山东某个被成为灰村的地界儿,由张姓兄弟两个执掌村子支书主任班子已经颇有年岁。而一个名叫崔联的“能人儿”则异军突起,希望以自身的能力获得村民们的支持。于是,借村支书改选之际,便大张旗鼓的搞起了民主选举。他能够获选的动力来自于两个:一是他作为一个村里的“能人儿”,通过一系列的看得见的实际发明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特别是在发明了一种储存地瓜的技术之后,来到他家的乡民们更是络绎不绝。他的这种地位,既能够为他在村民中获得认知度,又能够成为获得选票的基础。这或许意味着:在中国,参加农村竞选,具备的是一些与民主的国外实践似乎并不完全相同的因素。后者以代表一定群体利益为主,而前者,则是需要能够给一定群体带来利益为主。
另外,崔联获得选票的理由是,前一届村班子的账目从啦不公示,是一笔糊涂账。这里需要补充的前提是,灰村的账目并非只有债务没有油水儿。作为受煤炭塌陷之害的灰村,每年都能够从M矿上支取几十万的赔偿款——后话中,村支书和村主任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这笔钱到底给谁,矿上也打起了小九九,它两边都给点,谁都不彻底得罪——用这笔钱,村民们的提留款可以由集体支付。而除此之外,每年为矿上承包工程,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这些钱到底如何使用的,有没有贪污行为,成为村民们心头很大的疑问。崔联将这种情况挑明之后,受益匪浅。成为他当选及开展一系列工作的有力“合法性”基础之一。而账目的具体情况,也成为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争执的焦点,直到最终也没有得出结论。
崔联最终当选了三年一任的村主任。在旧有的传统村治格局被打破之后,新村支书和村主任先后借改选之际登台——新的村支书张刚,是老书记的儿子——登台的双方一开始势不两立,都拿民主来说事儿。但是对它尊重如何,又得做另外一种解释了。
崔联格外注重名义上的民主——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便是村民们的民意所向——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所有作为都希望能够获得村民那里起码是名义上的支持。为了召开第一次村民大会,他许诺给所有来参加会议的村民每人10元的“误工费”。而之后在一系列的村民大会上,他借助1000多名村民们的表决通过了不少事项。问题的关键是,除了这种在需要表决时才召开的大会到底能够给村民们带去多少信息这个问题之外。在这些会议上,有太多的初始的权力设置在起着作用——无论需要开会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因为分帮结派支持村支书和村主任的村民已经划分为两帮,它似乎都无法避免这样的矛盾:凡是有利于村主任的议题,支持村支书的一本帮家庭们总会投下反对票。这种“凡是”的做法,似乎并不是民主实践中的良性循环。而原因,是因为村治中已经变成了“意气政治”。这导致了一切并非以获得最高的利益为基础分歧的双方来进行博弈。相反,“面子社会”的影响力依然在广大乡村生活中存在。不能失掉面子,是争议中的关键主题。到底这样的面子之争能够带来什么危害并且如何避免,似乎依然是中国目前乡村政治实践中面临的短板。
本书的结尾处提到了一个或许颇为有意思的新闻:据调查,乡村村民们的民主诉求,似乎比城市的市民们更加强烈。一种理解的进路是:在乡村,能够具备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似乎的确比城市中的基础来得更加广阔。它的确关乎到了村民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不得不关心。而正是这种关心,既可以解释上面为什么崔联如此在乎村民们的意见,也可以解释崔联能够在多次得罪乡镇领导之后虽然让领导头痛无比却依然无可奈何的原因。正是因为崔联的权力是村民们给的,所以也让他和村支书张刚所代表的村党支部产生了矛盾。
本书所提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是:假如村子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话,党的核心地位必须得到体现。而这意味着村支书大于村主任。而与此同时,村民们民主权利所选择出来的村主任,才是真正得到民心所向的村权力执行人。这样看来,似乎又是村主任大于村支书。那么,正如当年国企中到底是厂长还是书记才是一把手一样,在村里,到底谁是一把手?谁该代表村子?这个问题,会不会像大学中的校长和书记之间的关系一样,得到起码的确定?(在这里,提到这个问题似乎令人忐忑不安。因为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关注的角度也是随机而变,中国三农景象中的进展到底如何?是否这个差不多十年前的问题已经在中国得到解决?希望得到方家赐教)
除此之外,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崔联的故事,其实也并没有摆脱中国乡村中经常会出现的能人政治。而他所做的这一切,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假如说,完全是个人因素——书中的确提到,崔联因为个人一系列的原因希望能够当上村主任。而那种发自内心的热切渴望,似乎的确令人不可小觑。问题是,这种个人原因所导致的对于村庄民主推进过程的热爱,似乎是不可复制的。起码也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的得到复制的。设想一下,假如灰村不出现崔联这样一个人,灰村是否会成为后来全国有名的村民主实践的代表性地点?假如崔联在竞选中半途而废或者自己选择辞职而不是在压力面前继续顽强坚持的话,会不会出现后来的一系列与村支书村会计之间的交锋?以常人承受压力的极限和常理来推测的话,答案似乎并不肯定。
在跟崔联这个麻烦不断的村主任交锋数年之后,张刚放弃了。他不再竞选村支书,对一切村政治不管不问致富去了。“与其跟他纠缠不休,不如带着老婆孩子发财去”。在这里,或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乡村式民主实践中,民主是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这种民主带给掌握它的人好处,而假如这种好处不能弥补它所带来的好处的话,有些人宁愿不要它——在这里,张刚和崔联对待村政治的态度区别得到了清晰的显现:张刚觉得继续做下去已经得不偿失不如发财致富。而崔联继续选择了在有机会的前提下继续担任村主任。到底谁更符合现代式样民主的要求?谁更理性?谁给村民带来的好处大?假如说这种对于民主的追求还抵不过致富的诱惑大的话,它的根基来自何处?意义在哪里?持续性又如何?
《灰村记事》,描绘了一场“中国乡村式民主”的大戏。这里所提到的,还远不上是这本书中提出的全部问题所在。这本书篇幅不大,但的确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去解答。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28:4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