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类书,感觉更象道德说教和无趣的情感激励。不过其中有句话倒是给我印象极深:“我们以为任何时候都能改掉一种坏习惯,但实际上与养成这一习惯相比,改掉他往往要多费一倍的时间。”习惯是长时间形成的惯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或是思想,更是一种心理定势。不由假想,如果有人指出我有个坏习惯,并且严格地督促我改正(因为一般情况下,在缺乏外在压力的时候我们往往疏于改正的,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坏习惯,这是常情。),那么咱们可能得耗上三十到四十年的时间。如果我们想寄全部希望于教师帮助学生改正某种错误行为或意识,大概得用上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所以我明白了,想要借助他人之力来改变自身恶习,之所以多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是没有时间。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就如教师的身份,父母的强势等外在“权威”其实都强不过孩子的主观意愿。习惯的改正最根本的是靠本人意识的转变,,心理决定行为,唯有如此才能将改变坏习惯所需的时间成本降至最低。另外,对每个人而言,习惯培养的重要引导者是父母,所以父母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责任,重视孩子的习惯问题。毕竟能长期陪伴孩子,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并进行持续训练的也只有可能是他们,不是吗?
说到习惯想起了另一本书《致加西亚的信》,相比我更喜欢这本书。它曾经让许多充满斗志的人找到了引以为豪的信念——忠诚。这是个有关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有关送信人罗文,当这本书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时候,“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这种精神无处不在:在中国危亡,民族羸弱的时候,有鲁迅这样的文人忠诚于疗救国民的愿望,振臂呐喊;在红色激情的年代,有董存瑞、黄继光这样的志士忠诚于解放人民的职责,英勇献身;在平安幸福的岁月里,又有钟南山、谭千秋这样的仁者忠诚于道德与良知,全心为人。我们应该意识到,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因为杰出的才能,而是在于优良的道德品质。 “忠诚”是一种好习惯,我们不崇尚对个人的盲目忠诚,但是我们相信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将产生强大力量。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28:2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