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的《皇帝》里面有一句“小國革商之命”,稍微改一下用來形容清代明的過程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小國革明之命。努爾哈赤和周文王有許多相似之處:父輩同是大國邊地的小酋長,同等的多妻多子,同樣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同樣的立長者為王幼者為輔,同樣有長時間隱忍的經歷,對宣傳戰同樣擅長,到了正面作戰的時候,對宗主國的攻城略地一樣的所向披靡,銳不可當——伯昌雖然號稱文王,但對殷商故土的侵蝕從來都是毫不手軟。差得比較多的地方是皇太極和多爾袞還要面對一大幫無所事事的文人,用文字獄鎮壓,而商末之時,文字還是數量很少的巫師或者工匠的專利。
后金一族統一中國的過程固然是血腥無道的,站在對立面的明朝政權卻比它好不到哪里去。八旗軍按建制僅六萬,加上收編的其他民族,不過十幾萬人,橫掃南北,那些號稱幾十萬上百萬的明軍,除了袁崇煥領的寧遠守軍之外,或一擊而潰,或不戰而逃。這種現象只能歸結為這個朝代基本上從骨子里爛透了。皇帝不但平庸而且殘暴。精英階層黨同伐異,視國家安危如兒戲,不斷內耗以至于優秀者迅速出局,溜須拍馬者占據高位。平頭百姓呢,根本沒得選,是當順民,還是想當奴隸而不可得?那所謂的愛國主義,不過是近代產生的惡瘤。袁崇煥為了保護山海關以內的領土不受侵害,稱為民族英雄是名至實歸;但他也是向一個腐朽無能的***效忠,阻止了新興政權——不那么殘暴的政權——擴張的進程。這是功還是過?其實都不是。然而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得到的就是這種非黑即白的教育。
總的來說,這本書在保證科學嚴謹的基礎上,做到了文字平實易讀,對于我這樣的業余愛好者了解這段歷史有很大幫助。不過在講述各方勢力時,沒有把太多筆墨放在“遼東武人”集團和地方響勇上。關于這個時期的研究,還是要多參考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憑單純的旗人是不可能完成入主中原的。那些從征服遼東得到的漢軍以及后來收編的雜牌軍,在對付自己人的時候格外賣力,只能說是中國的悲哀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27:1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