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遥远的目光《遥远与虚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27:00
  • 73

约一年前,我在中大课室听过杜小真教授的一次公开讲座,印象中她满头白发、和蔼可亲,讲课风格素朴,内容详实,思维严谨。或许会有不少人不喜欢她那种既不明快又不幽默的讲学方式。然而,这么一位研究法国哲学的专家端坐于学子们面前,自有一种深沉而亲切的魅力,令人自觉捕灭内心焦躁,凝聚心志倾听老太太讲萨特、讲利科、讲加缪……

手上这本盈掌小书,照杜老师所讲,里头“这些文章多为有关法国哲学思想及其人物的一些随笔文章,是我平时在专业写作、备课、教学中所思、所感的片断记录。但他们却是我很珍惜的,因为他们并非为了某个目的或任务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在接近并逐渐深入到法国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有感而发的思绪,是我想说的话”(页220,后记),因此阅读之后诚然收获的不仅仅是治学常识,而且是可贵的生命情感。这可在“虚空帝国”中找到一个有趣的视角:始于虚空之后的不断尝试。

“虚空帝国”文章里介绍了瑞典著名心理医生、精神分析专家西里维奥·方迪(Silivio Fanti1919—?)的思想,即微精神分析(Micropsych***yse)。他通过对人的生活最微小的细节进行分析,“任何思想外在化时都会导致一系列细微思想,这些细微思想可分解为复现表象与无意识情感……(它们)最终并不是归于无意识,而是归于虚空(Vide)”(页119)。方迪又告诉人们:“神经细胞之间连接叫突触,它的活动是建立在两个细胞轴突的裂缝之中也就是虚空之中的……人从出生起,就在为逃避虚空而做尝试。我离开母体来到人世,实质上就是尝试逃避原始的虚空”(页120)。杜老师引述方迪的观点,匠心于既要关注物质又勿离弃精神的这么一种理念的推介。微精神分析教人关注造就“我”的物质,又教人关注“虚空”,最终“引导各种各样的人走向平缓和安静”,杜老师予以小结——“人们会理解到:人生活的地方既不是乐园,也不是地狱,必须中止怒火中烧和爱的忧伤。人们知道:生活就是那样,但它值得去经历”(页122)。这无愧为一种思想提炼。

研究者将“想说的话”大胆说出来,生活就是那样,生活就要去经历!

如何经历呢?这又关乎生活理念问题,似乎是形而下的事情了。但杜老师在“他是一片净土”文章中,满怀崇敬之情地讲述了“思想如此干净的老人”(页199)、法国哲学家利科,“他实际上是要把结构分析和现象学的描述加以深化和历史化,把反思哲学和精神分析融合,用现象学去解释精神分析……这样的融通与和谐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博大精神的智慧……重视自己(良好的生活目标和作为自我评价的解释),关心他人(对每个人的“自我”的关心胜于对“我”的关心),公正的制度”(页200—203)。杜老师赞着利科写道,(他)“始终用理性,以纯净的心灵,宽容的爱心对待这个动荡的世纪和他人,从未放弃过对真知的追求”(页204)。这样去阐明一种经历生活的姿态,已经是充足饱满了,关键在于有多少人一同共鸣?“含着微笑的悲歌——《西西弗的神话》中译本后记”一文讲了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加缪“尝尽了人生的艰辛世态的炎凉”(页43),而加缪认为“荒谬取决于人和世界……(当)意识到了荒谬,荒谬就开始了,而人也就清醒了”,“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页44—45)杜老师说这又不知激励过多少破碎的灵魂,她应也相信很多人对生活仍热忱,为真诚而共鸣。

1983年法国大哲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名为《遥远的目光》的文集出版,施氏认为要以一种遥远的目光来观察(页149),用一种拉开的距离、一种遥望的视角审视现金的时代和社会,杜老师深怀此感,引之为此盈掌小书的集名,大约正是一种追求“干净”思想吧。合上书,想想这些真诚的学者,岂不回味着“虚空”、“遥远”、“荒谬”的真义所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