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铸就偶像《桑塔格的偶像登龙术》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25:06
  • 84

读书时,曾旁听过一个教授的文化研究课。课上,他常提起两个西方学者,一个是米歇尔·福柯,另一个就是苏珊·桑塔格。教授强调说,福柯只可观,不可学,学他需要天赋,非常人所能办到。桑塔格的文章则不然,不仅可观,还可以学,哪怕资质平常,只需用心,假以时日,也能学出个样子来。

对着读这本《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回头想想教授的话,还真的有所回味。很久以来,桑塔格一直被视为一个睿智、深刻的女性知识分子,散发着偶像般的光芒,犹如好莱坞影星一般,以至于有她的粉丝朝她屈膝,然后吻她的手,以示敬仰。但是按本书的说法,桑塔格的成功,绝非天才的爆破式,而是用心良苦、步步为营的结果。桑塔格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比我的人高明。知道为什么吧?那是因为我一改再改,慢慢地、慢慢地重写。我把它们轻轻推上山,从我平平的资质推到更聪明的高一级的层面。”这番话除了表明桑塔格对自己文章的苛求,从而勤于不断修改提高之外,也点出了她“平平的资质”。或许这就是教授所谓的“不仅可观,还可以学”。事实当然不是“资质平平”,也不只是“改写和重写”,一篇烂作再怎么改,结果大概是不那么烂。自谦的话,也就是随便一讲,随便一听。只有优质的文,经过改写甚至重写之后,才可能更加卓越。

我好奇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文化圈,文化事件风起云涌,强人辈出,像桑塔格这样刚出道的雏儿,要变成金凤凰,进而成为文坛偶像、文化明星,难度之大,超出想象。再说,天资聪颖的人很多,勤于修改文章的人也不少,为何单单钟情于一个桑塔格?她到底是怎样被轻轻推上山的?还有哪些被忽略的因素值得我们记起?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她的外貌,性格,出版伙伴,搭上各等文坛名流,还有始终积极参与文化公共事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偶像化等等。

出众的外貌,迷人的气质,是桑塔格得天独厚的首要资本。“她一头乌黑的披肩发,勾勒出漂亮的椭圆形脸蛋,轻盈优雅,一副神秘的样子,举止不凡,看上去既高贵,又迷人,十分引人注目”。任何时代,我们都得承认,一个女作家,有才华,还长得漂亮,所谓“既性感,又有头脑”,都是极容易被人注意的,这是桑塔格日后能够成为偶像的先决条件。谁让她才貌双全呢!桑塔格本人很清楚,她的外貌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尤其通过《论摄影》一书阐释了照片的功能后,她总是有意识地给杂志提供一些别具一格的照片。当《名利场》杂志用了桑塔格头像作为封面人物时,一位评论家看到了这一点:“桑塔格对打造偶像可是有过一番研究的,她拿定主意,提供的照片就是这张铁板的脸,这是1983年她的最佳自我展示”。漂亮是爹妈给的,如何利用好它是一个人的本事,在这一点上,桑塔格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注意。

至于性格方面,桑塔格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她的目标是要成为精英阶层,并甘愿为此执着地坚持。“她希望自己非常有名、非常富有、非常新颖、非常具有创新力,也非常先锋”。一个人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容易。能够舍掉其他,执着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勇气之所以称为勇气,就在于不是人人都能拥有,这是一种稀缺品性。在有了明确目标后,桑塔格当机立断,与丈夫离婚,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和两只箱子,还有七十美元,来到了纽约,她为此激动万分。从其一生取得的成就来看,桑塔格这次不顾后路的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这次抉择,桑塔格顶多只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大学教师,而绝不可能是偶像级的公共知识分子。桑塔格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得怎样的事业,以至于种种困难,都无法让桑塔格收回已经迈出的脚步,她简直是义无反顾。

来到纽约以后,一开始桑塔格就做着许多有志青年作家在纽约做的事情,在“所有的派对、乱七八糟的派对”上游弋,寻找新面孔,寻找机会。她“在大都市走街串巷,探幽揽胜”,逐渐结识了许多纽约文人,其中不乏名家。今天看来,桑塔格的这些行径,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求教和交流,而是有一种功利心在其中,就是寻找舞台和机会。本书的作者敏锐地嗅到了这一点。这为日后桑塔格成为文化偶像打下了群众基础。同时,桑塔格参与了大多数文化事件,并连续发表文章,诸如女权运动、同性恋、电影风潮都有她的身影,从小说到思想界再到电影界,桑塔格精神充沛,神采奕奕,几乎每一次出手都能引人注意,她很少用整篇文章来讨论文学杰作,而是喜欢对文学潮流和文化潮流进行全面的浏览,一副预言家的姿态。在积累文学资本的同时,桑塔格也强烈地陈述自己的道德权威,塑造着自己的文化形象。她非常懂得说什么,怎么说。

在桑塔格的一生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桑塔格的御用出版商———施特劳斯。在桑塔格身上,施特劳斯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个女文人,一个知识分子。本书花了一定的笔墨,对桑塔格与施特劳斯出版社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对施特劳斯的眼光,和关键时刻的决断和安排,做了真诚的赞扬。如果说,决定离婚闯荡纽约文坛,是桑塔格人生中第一个抉择的话,那第二个抉择就是在施特劳斯的引导和建议下,将文艺批评作为重点创作对象。实事求是地讲,桑塔格的小说远不如她的文艺和文化评论来得精彩。

这是一本没有获得桑塔格本人合作的传记,也即她对本书持有异议。但并不意味着这本传记存在多大偏颇。作为读者,应该感谢她的异议。倘若她十分满意,有些内容你就未必看得到。毕竟传记不是光写给传主看的,而是要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完整的桑塔格。既然是真实、完整,总是一些事情是传主不愿意再提的。如果说本传记存在争议,就在于桑塔格本人以及将她视为偶像的人们不愿看到的内容,被写进了本书,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她的性取向,也即她始终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身份。对桑塔格的性取向,传记并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直截了当加以叙述,正是这一点让桑塔格有点不高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