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名的副标题是“历史的第二种读法”,但是这种从诗中读史的方法却并不新鲜。新鲜的是贴切诗文的导引、历史常识的解析、历史误解的解读。
先说诗文。书中引用的诗文大都不是很常见的作者和作品,摘录杜甫、范仲淹、范成大、李商隐、袁枚、温庭筠、杜牧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很少,很多作者我都从来没听说过(当然是我孤陋寡闻了,但我觉得也可以代表一定的读者群吧),比如清朝的允纳、唐朝的周昙(全书共收录其11首诗作,超过宋人王十朋的10首,位居选录者之首)、明朝的髯翁、明朝的王象春、明朝的托斋等。由此即可见编书者博览的功力和执着的用心。
书中对于历史文化常识的解析也是很详尽的,尤其是对远古神话时期的众多部落复杂关系的解析,包括对生僻字的注音。比如黄帝一系所做的一系列发明:舟车、罗盘、兵法、中医术、养蚕织丝、文字、历法、算术等,更有一段这样说道:
“《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黄帝一夫多妻,其众多儿子除了一小半跟随他姓公孙外,其余十四子都嫁了出去(母系社会男子出嫁,女子入门为赘室,同现代情形恰恰相反),且有部分嫁到了同一个氏族,这又是远古走婚制的一个佐证。”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我们一个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说道,他当时考王玉哲先生的博士时,王先生给他出的题就是“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属十二姓,是怎么回事”。当时我觉得就同天书一样的问题,在这里被寥寥数语就解答了。虽然我还是有疑问,比如黄帝是一夫多妻,到底是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还是走婚制或班辈婚或部落联姻的表现?这应该是个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因为如果是父系社会,男子就不可能“出嫁”;如果是母系,孩子就只能承袭母亲的姓,而不是黄帝的姓。
历史上统治者更迭、朝代更替,都会对前朝的历史进行有利于当朝的解释,误解误判在所难免。再加上历史小说的添油加醋,很多本是虚构的故事却成了妇孺皆知的“历史真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神功了。书中即有两处意图还历史以真实的解释,一处在解说唐朝吕温诗《题阳人城》时,简述了孙坚智退董卓军斩其都督华雄的历史,并说:“《三国演义》‘杯酒斩华雄’,将功劳记在项羽头上,纯属小说杜撰。”(第81页)另一处在清朝袁枚《题张睢阳庙壁》诗处,讲解了唐将张巡“草人借箭”于叛军的故事后,同样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蓝本可能即为此。(第155页)虽然事实仍有待考证,但此言不啻为破除成见之言。
虽然如此,本书还是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地。同样是注释,引诗的注释和对历史事实的描述时多会重复,读起来未免有些费时。另外,虽然解说详细,但本就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还是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做基础才能对这本书看得比较透。我虽然是历史学系毕业的,还是会对那些未多接触的朝代有隔膜。所以,如果作为历史普及书,还是有些不合适。
但总起来说,还是不错的书,近年来少见这么用心写的、比较尊重历史真实的历史书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24:4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