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很不喜欢这本书。
文笔很好,故事内容也成(虽然为了渲染那种孤独,惆怅的感觉,有些情节可能牵强——像卡索的自尽,不知所谓),但整个调调很难忍受。这本书已经出了很多年了,但一直没去看。就害怕又是那个调调——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书中的那种超脱故事之外的淡淡的伤感,背后可料想的所谓的青春的痛,真是渲染的无比华丽。但我常常想问这些作家,你们的痛从哪儿来?很多80后作家物质上都没受过什么苦; 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集一身。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读书中度过的。可以理解,作为青年,那种青春的痛是会有的,但一本本的书来渲染,何必呢。感觉华而不实。
很欣赏金庸先生说过的一席话,他说有大学生写了小说给他看,他反问他,作为大学生,你没有工作过,没有结过婚,生过孩子,简而言之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写出好的小说吗?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但很多80后的孩子就在凭空想着生活,想着痛。
很想问——你的人生还没完全展开你就这么痛,等你以后踏上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作更多自己非情愿,但必须要做的事时,你要怎么办?!不活了吗?还是把整个世界都渲染成黑色的?
如果说文学有呐喊的作用,唤醒沉睡中的人们,那很明显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只能对同龄的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加上出版商的渲染——80后的代表作,难怪有人说我们80后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矫情,难承担责任,怕苦。。。
以后再也不会看此类作品——浪费时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21:4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