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历代诗话《读书走神录:历代诗话札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19:42
  • 75

诗歌中的实证派

诗有格律,但说到底还是很随性的文字,所谓"戴着镣铐跳舞"。诗可以兴,可以怨,没灵感时培养灵感:

凡神不按,令人不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昏迷,所览无益。凡诗人夜间床头,明置一盏灯。若睡来任睡,睡觉即起,兴发意生,精神清爽,了了明白,皆须身在意中。(《文镜秘府论》)

有灵感了就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憋不住了也可以骂娘。(详见《沧浪诗话》)总之诗为灵感造物,大部分诗人并无意做历史或社会学家,然而读诗的却大有一批实证派:

杜牧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尤脍炙人口。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是未尝六月在骊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遁斋闲览》)

这样读诗的人不在少数,有些有理,有些可笑:

真宗尝曲宴群臣于太清楼,君臣欢洽,谈笑无间。忽问鏖沽佳者何处,中贵人奏有南仁和者。亟令进之,遍赐宴席。上亦颇爱。问其价,中人以实对之。上遽问近臣曰:"唐酒价如何?"无能对者。惟丁晋公对曰:"唐酒每升三十。"上曰:"安知?"丁曰:"臣尝见杜甫诗曰:'早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是知一升三十文。"上大喜,曰:"甫之诗,自可为一时之史。"(《玉壶诗话》)

实证派中有一批专门搞博物学,考证"崖蜜""乌鬼"为何物,或者秋菊到底会不会落英。有些是文史狗仔队,挖杜甫的猛料,考证出诗人从不咏海棠是为避讳母亲的小名。有人读诗,正经做的却是统计学功夫:

韩退之多悲,诗三百六十,言哭泣者三十首。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言饮酒者九百首。(《泊宅编》)

也有人读诗时手边自备草稿纸,读到疑处就提笔验算:

唐人做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方不及四五尺,不知何伸角?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梦溪笔谈》)

沈括多做此事:

白乐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杜甫《武侯庙柏》诗云:"霜皮溜雨四十尾,黛色参天二千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乎?——此亦文章之病也。(《梦溪笔谈》)

这样实证绝无诗味,有人便笑沈括是用勾股定理读诗,心肠太实。

而有些考证是必不可少的,以防误读:

世人谓杜子美《赠花卿诗》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之句,因误认花卿为歌妓者多矣。按,花卿盖西川牙将,尝与西川节度崔光远平段子璋,遂大掠东川,故子美复有《戏赠花卿歌》,其卒章云:"人道我卿绝代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当时花卿跋扈不法,有 用礼乐之意,子美所赠盖微而显者也。不然,岂天上有曲而人间不得闻乎?(《扪虱新话》)

文人的臭毛病

自古文人无行,《颜氏家训》有专门条目列举文人恶行,告戒后人文坛险恶。鲁迅也立遗嘱要自己唯一的孩子宁可织席贩履,不做空头文学家。文人,不管是得志还是不得志的,都是掌握话语权的精英,可身上不招人待见的毛病真不少。刘禹锡的《刘宾客嘉话录》中载,某人借晋时大牌诗人赞杜甫,尚为杜所不哂,骄傲的样子可见一斑。另有一则写杜诗可以疗疾:

杜善郑广文,尝以花卿及楚公画鹰示郑,郑曰:"足下此诗可以疗疾。"他日郑妻病,杜曰:"尔但言:'子章骷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如不瘥,即云:'观者徒惊帖壁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未间,更有'太宗拳毛马(锅),郭家狮子花。'如又不瘥,虽和扁不能为也。"其自得如此。(《刘宾客嘉话录》)

英雄相惜,文人相轻,所以文坛打笔仗是常事:

徐仲稚、李九皋俱善诗。徐诗富艳,李多用事。李谓徐公曰:"公诗如美女,善调脂粉。"徐曰:"公乃鬻冥器者,但垛迭死人耳。"(《古今诗话》)

也有不藏人善的,文才又好象不够格做文人:

予少时尝与张文潜在馆中,因看《隋唐嘉话》,见杨祭酒《赠项斯》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今观标格胜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因问诸公:"唐时未闻项斯有诗名也?"文潜曰"必不足观。杨君诗律已如此,想其所好者皆此类也。"(《道山清话》)

做人有两气,文人气,或说是读书气,还有流氓气。所谓流氓,多是不按规则出牌者。所谓流氓气,其实是种落拓不羁和豪放,这样做人精彩,做出诗来也好看:

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底。如首篇"大雅久不作"多少和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全书/论诗》)

做人文人气和流氓气都不可少,这意思其实孔夫子早就说过:"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