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陆)《黑色幽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18:55
  • 119

躺在床上看完了后面一部分,一边为历史中短暂的戏剧性笑出了声,一边也觉得看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感觉空荡荡的。

晚明,真是龙蛇混杂,就是描述同一个人,也能忽而化成拉帮结派的地头蛇,忽而化成舍生成仁的卫道士,也许,人性本来就是如此。整个朝廷不着重点,在一场场大戏小戏的争斗的中,演变成一种戏剧性地少官员的状态。连官员们的正业也许没有多少人记得,但写写名诗,写写戏剧搞第二创业反而在后世的知名度非常高。至于党争,应着那一出出悲喜剧,争国本、妖书、梃击等等。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大臣们争来争去搞平衡,和稀泥,本来朝廷的法则,就是人走丢官养老、被言官的唾沫星子溅到,赔上一世英名之类。于是干事的少,长嘴说闲话的多。而且一句比一句厉害,从皇帝到首辅,大有斗争对象职位越高越光荣,骂得越猛越光荣之势。

但活还是要干的,混也要混的,实在点干,少当出头鸟,多半被欺负,当了出头鸟,一下子是镇下去了,但很就容易变成靶子了。于是有的人选择当受气包,有的人最后成了众矢之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朝堂也不外乎江湖,只是混的人高级一些,高智商高情商再加上官场经验丰富。此派一升,彼派一降,此消彼长之势没有间断过,无非是骂名,连带,辞职。辞职也有讲究,真辞假辞,以辞相协,以辞避风头等等。表相相似,不代表实际情况的相同。总之,伤名,基本不伤身。但到了阉党手里就不一样了,虽然当年明月对东林党的斗争评价并不高,但是,阉党一来,还是违反规则,让一堆抱着气节抱着操守的士人送了命。唉,出来混,总要还的。一则阉党闹腾,二则关外的敌人大有僚原之势,三则流民问题。明的气数与运气,在这本书中开始耗尽。

该混就混,该干就干,首先出场的申时行的确官僚的大家,和稀泥技术非常之高。言官的开骂技术,聪明人说话不得不让人家乖乖照办,以留下好名声的技术等等。说话是一门技术,认清形势,有目标地说服别人更是一门艺术。所以申时行先生得善终。

应该说,整本书里印象最深的是孙承宗.当教师起家,入朝堂做官非常晚.当了不爱学习的天启皇帝的老师,却因为皇帝的信任,而始终没有被阉党斗倒.四年前,曾有某人向我提起过这位人物,他是明王朝最后阶段的将领,比袁崇焕对挽救明王朝,有更有积极意义。但那时我并没有感觉,因为孙承宗的名声,在初知者的耳中,远远没有袁崇焕这么大。但孙承宗干的事,却是实实在在的,关锦防线的战略构想,以及实施过程,在他手里,满清未进一步.比起来,袁崇焕做的正事虽多,错事却也有一堆.

东林党上台固然充满着权谋色彩,但比起权谋,阉党干的事是赶尽杀绝,直到苏州平民也开始直接抗击。他们不是为了生存斗争抢饭的穷人,也不是官僚,反而是商人,是富民,于他们的利益只有害而无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拿起鞋子去抽东厂的人,踩东厂的人。初中课本上的《五人墓碑记》所述,他们的行为的确是“激于义”,要说这本书给我最的畅快的感觉,便是那里了。比较有戏剧性的是东厂特务在混乱中丢了驾贴,但黄尊素依然去衙门自首。

杨涟死于狱中用残手写下血书这一段,可以用感动来形容,青史之上,还有这么大难关头依然坚持的人,除了尊敬还是尊敬。就连本打算邀功的看守读罢,也决定顶风把这份血书藏起来.东林党如果说之前名声不佳,阴谋不断,党争不停的话。那么,他们在天启朝慷慨付死的一刻,也在舍生取义的同时成就了他们的英名。还是用当年明月煸动性的话语来结束故事杨链的故事:"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翻遍第六册,只此一句,评价可称为荡气回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