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onfucius2000.com/scholar/tzsyzysdpzgzhjs.htm
作者:张瑞涛
自罗素著《西方的智慧》以来,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在探寻中华民族智慧情结的激励下,不断推出《中国的智慧》等专著,但是它们的基本框架均没有超越罗素《西方的智慧》的范式,实际上是讲哲学的智慧,内容上不外是想对浓缩了的哲学史。究竟如何正确阐释和恰当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智慧?如何把握中国智慧的基本精神?其合理性和现代价值何在?中华民族又如何在秉承此份厚重的遗产基础上建设走向21世纪的新文化、创造新智慧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这是众所关注、众说纷纭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同义教授凭几十年教学与科研心得积累,“探赜索隐,自有所得”,创作了20万字的《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专著,这是他长期思考、探索的又一硕果。《中国智慧的精神》一书以宏大开阔的视野、细致严紧的论证,诠释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基本内容、核心范畴、总体结构和基本特征,并由中西智慧的比较,凸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在思维上的特点,探测了中国传统如何进行现代性的转型。
学贵有创见,《中国的智慧》一书可谓是创见迭现、标新立异、自有所得。此乃是著最大的特点。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以清新、通俗、思辨的笔调从整体上阐述了中国智慧的内在精神、核心内容、间架结构和基本特征;第二、三、四、五章则分别对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智慧进行梳理与探讨,紧扣中国智慧精神的核心概念范畴,层层递进、节节展开,既自成系统,又前后连贯,同时注重各家各派之智慧异同的比较研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智慧的特征;第六章则探讨了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问题。综观全书内容,依笔者之浅陋薄识,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作者最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之处:
1,关于中国智慧的阐释方式,即方著的写作方法。如何更好地阐释中国古代智慧?如何正确反映中国古代智慧地基本面貌?这其中既有思想观点的差异,又有价值趋向的不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方法的运用问题。方先生批判了目前对中国古代智慧阐释和评价中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和趋向即正统教科书的观点、文化保守派或新儒学的观点和智术化倾向之后指出,要客观、公正、全面、公允的研究古代问题,评价史料必须具有自己特色的阐述方法。《中国智慧的精神》一书以中国智慧的自身特点为立足点,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坚持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尤其是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综观全书,我们会发现,方先生比较重视论述,叙述成了次要的手段。是著强调哲学问题的厘清与比较、理论与逻辑的优先性,在此基础上兼顾历史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共时性高于历时性、论述高于叙述,以理念作为论述的逻辑起点,把中国哲学的发展看作是理念在时间问题上的展开,以逻辑、概念、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的中心线索,旁及思想的历史演变,由抽象到具体,由论到史,做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深刻反映了论述对象的基本面貌与内在精神。
2,关于智慧的涵义。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关注智慧学说讨论的哲学家主要有冯友兰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契先生,方同义教授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言论地基础上自创一家之言,认为只有从人与世界地普遍关系中才能真正把握智慧地实质,智慧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正是来源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复杂性及人生存实践方式的多样性,所以由讨论智慧与哲学、艺术、宗教和一般知识的关系入手探讨和把握智慧和智慧的形式是什么的问题,得出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内涵丰富的智慧定义:“所谓智慧,来源于人类把握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客观需要,是对宇宙本体和人生真谛的洞见,它渗透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多种形式之中,是以人对世界的对待关系为基础,并递进到人与超越世界的关系,进而达成人与世界之间的融合同一也即对宇宙和自我本质的真正透悟。”(第18页。)方先生的智慧辨义避免了冯友兰先生把智慧仅仅局限于哲学一途使智慧玄学化、狭隘化之嫌,也回答里金岳霖先生关于“转识成智”的疑问,将智慧看作是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式。
3,关于中国智慧学说的内容与结构。这是方同义教授用笔最多、最具深邃洞见的一部分。方先生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地基本内容与总体面貌,寻找出各家各派历史的源与流之间的共通性、主导性的东西,概括了代表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最为根本的命题和逻辑形式,并与西方智慧进行比较,显示了中国智慧的精神实质。他认为,“道”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核心范畴,“是中国智慧精神的最崇高概念和最基本动力,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第3页)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性本质,以“道”为起点并由此生发出来的内在精神结构构成了中国智慧学说的内在逻辑演变体系。方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以命题“道——德(得)——境界——工夫(术)”对中国古代智慧内在逻辑结构加以清楚地勾勒。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迄至清代哲学,各家各派尤其是儒、释、道哲学基本上不曾脱离此一精神理路。这一结构性命题包含了中国智慧所关注地存在论、本体论、价值论、境界论、工夫论和事功论等诸方面地内容,《中国哲学地智慧》一书从三个层次论述:第一层次,“道”包含天人之际和真善之间的内容,揭示了人与世界、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文、理想与现实、存在与价值间地冲突,近于现代哲学所言的人与世界、存在与价值的关系;第二层次,“德”包含性与天道德对立统一与心、性、情之间的矛盾关联,阐释了内圣与外王、高明与中庸、德性与知识间的冲突,近于近现代哲学中主体对宇宙本质和人类本性的体认与内化及知识道德之间的拮抗与统一;第三层次,“境界”论包含了本体与工夫、道与术间的关系内容,回应了出世间与世间、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冲突,近于近现代哲学中理论普遍性与操作有效性的关系。道论、德论和境界论构成了中国智慧学说的总体架构,作者在论述儒、墨、道、法各家之哲学的智慧时就依此三方面逐一展开,由天人之际问题而人生之境界的不同休养,论述严谨、结构密实,富有震撼力。
4,关于中国智慧学说的基本特征。《中国智慧的探索》一书极为重视比较研究,故作者在论述此一问题时以西方哲学智慧作为参照系,以“实践合理性”作为评价中国智慧得失的标准,阐明了中国智慧的特征:重事实与价值、天道与人道相混合的实践形式,轻语言、概念、判断、推理等理论思维形式;强调境界之智、德性之知,轻对象之知、见闻之知;重视目的,对“合目的性”思维有更为深刻地揭示与探讨,轻视“自然因果”、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始终强调由统合贯通、整体圆融的视角看待宇宙、人生,轻视分门析类。作者以对偶性范畴概括了中西智慧间的差别,并睿智地提出正是由于中国缺少理论思维形式、缺乏对客观性知识的追求与积累、忽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客观性和规律性的分析与判断、漠视关于分析的严密细致的科学精确的理性精神,所以中国在近代虽然一直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现代化,可仍然显得相当保守、被动和笨拙。作者关于中国智慧的特征的论述实质上是回答中国智慧对科学技术的影响问题。作者还进一步从“道与树”的关系对此一问题深入探讨,论断指出:“分析、剖析道术之间的关系是阐明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理论科学付之阙如的关键环节”(第240页)。方先生独辟蹊径、视觉新颖,就一个见仁见智的“老”话题提出新观点,读来耳目为之一新。
5,关于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问题。中国智慧自有它的辉煌和特色,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几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融会的艰难历程更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进步性,也显示中国文化落后性的一面,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的认识正在走向成熟。但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会通、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西方帝国主义的强权侵入,世界文化也逐渐地开始由几个国力强大地超级大国所把握,文化发展随有一体化倾向。文化一元化是异常危险的事情,一个没有自己传统文化作支撑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从历史的大跨度来看,西方文化、西方智慧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好东西,正是由于有了西方文化的参照,我们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地不足。相反,国粹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只能会使中华民族故步自封、萎靡不前,成为可怜地井底之蛙。中国的文化、中国传统智慧有它积极的一面,有它缺失的一面,我们应该正是这一现实,使传统走向新生与转化。方先生由他的智慧学说挺进,指出实现中国传统智慧向现代转化的三个重要问题,即智慧对象的现代转化、智慧目标的现代转化和智慧方式的现代转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进步,《中国智慧的精神》在中西比较中深入探讨中国智慧的特征,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入骨三分。
通读全书,掩卷思考之余,深感是著之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没有论述佛家智慧,意犹未尽。佛教虽在隋唐时期才得以在中国传播,但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宋明理学更是三教合一的典范,缺少对佛家智慧的探索实是一大遗憾。当然,中国传统智慧的精神之探索本身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课题,是学识和心力积累的产物,方先生能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在点校一部古典著作的同时,单枪匹马讨论如此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课题,足见精神之佳、胆识之高,且成一家言,没有一点之人云亦云,实难能可贵。但愿方先生能够再接再励,在最短的时间内出一本内容更加丰富、资料更加详实、体系更加严密的修订本。
《中国智慧的精神》以宏观性和整体性的大跨度、大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智慧,注重中国智慧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和概念、范畴的提炼与总结。方先生在是著中引经据典、解释独特、观点新颖、洞见深邃,以己之智慧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的精神,是对中国智慧探索的一大贡献,也是继《合理性的询问》一著之后又一鼎力之作。
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004年10月14日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所属高校: 宁波大学
职称: 教授
主讲课程: 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人才类别: 高层次专家库
批次: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职务: 政治学系主任
社会兼职: 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国际儒联会员、浙江省中国哲学研究会理事、省高校***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电话: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1: 奖励:
合理性的询问:理性视野中的中西哲学与文化 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1
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 省社科二等奖 1999年
《本体与境界》 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7年
《合理性的询问》 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0年
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询问与思考 市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3
合理性的询问 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001
课题:
浙东学术精神研究——兼论“浙江人精神”与浙东学术传 省哲社 2002 1万
刘宗周与黄宗羲学术递嬗研究 市社科规划办 2003 0.8万
合理性再询问:中国传统智慧的理论阐释和现代转化 省哲社 2000 0.4万
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性研究 省教育厅宣教处 2004 2.12万
论著:
续甬上旧诗 杭州出版社 2003
合理性的询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1999年
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 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
中国智慧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年
浙东学术精神研究 宁波出版社 2005年将出版
论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方位和制约因素 浙江社会科学/2004.5
论与时俱进——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宁波大学学报/ 2002.3
社会主义从自觉创造向自我生长的转型 江汉论坛/2001.8
合目的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论阐释 浙江社会科学/2002.3
***思维方式新论 宁波大学学报/ 2004.7
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问题探讨 宁波大学学报/ 2004.3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16:4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