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 焦建 或许可以将书后封上那张特大的、头戴黑超的奥巴马在机场拿着这本书英文版的照片当成某种隐喻。按照成书时间,这张照片上的奥巴马或许还没有获得那次“改变历史的胜利”。比之更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对于美国总统阅读习惯的一知半解:小布什年代的总统阅读习惯就来自于“刺激、反应”的常规——当时正值SARS,回加州农场度假的布什阅读的是那本厚厚的反映上世纪初流感蔓延的普利策奖作品——《大流感》。而这一次,刚刚当上总统时候的奥巴马,也在开始遵循这样的“功利性阅读”规律。《后美国世界》前面章节中对于伊斯兰世界说的那几句好话,并不一定能够促成这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总统的阅读兴趣。“他者崛起的时代,美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才应该是这位一直将“变革”作为主题的美国总统现实的战略性思考之一。
框架性的思考以及细节上的洞察力,构成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对于前者来说,正如本书译后记中译者所言:在国际关系学派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而对于美国学派来说,核心问题就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维持。这种对于美国战略性地位的思考并不新鲜,从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到基辛格的《大外交》到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冷战结束前后,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强者,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不坠?有哪些问题和陷阱?应该如何应对?……构成了美国政治家及学者们认识美国及世界关系的基本框架及出发点。而作为将对手扼杀在摇篮之外选择对美国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道路的支持者,亨廷顿的学生、《新闻周刊》国际编辑的法里德.扎卡里亚将目光投向“美国的衰落”之外,思考的是“他者的崛起”。事实上,构成“后美国世界”的基本动力也正是二者关系的互动。作为苏联解体后世界唯一超级力量的美国,即便是现在已然不再是全世界的模范榜样,但在本书最为悲观的预测中,似乎也依然找不到美国被打败的预测和原因——“后美国世界”的图景之中,美国依然是绝对的主角,发生的变化在于,原先的独角戏,变成了小范围的大合唱。
即便是中国学者余永定说出“经济危机告诉我们,作为老师的美国,其实也做的并不好。相反,学生超过了老师。”这个判断,我们依然不应该简单的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是构成这种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它蕴含于一系列更长时间段内的影响。从“世界是平的”对于信息技术扯平全球经济发展障碍的乐观主义,到国际关系中对于任何举动合法性要求的越来越高,到作为美国学生的发展中国家们对于美国民主及市场经济模式的学习所带给它们的良性影响,它们和其他的更为深层但却坚定的影响力一起,构成了产生“后美国世界”图景的基本动力。“伊拉克战争意味着美国军事行动的去合法化,金融危机则意味着美国经济的去合法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来看,历史的进步性表现在,或许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永远维持它的地位永远不变。在过去的五百年间,中国和英国就分别丧失了它们的主宰地域性或者全球性问题的话语权。
“大国就像格局中的首席女主角,在国际舞台上的进进出出都惊天动地”,这一次,正如曾经的权力从希腊转移到罗马、英国转移到美国一样,全球权力舞台上的女主角转换依然影响深远。唯一的变化在于,这一次只是台上多出了几个女主角,而正主还依然身在台上。她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与美国的关系一样,既要把这台戏继续唱下去,其实也并非亲密无间。美国如何处理自己地位的相对下降和他者的崛起,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而有关他者崛起使得“去中心化”的核心挑战,正是“阻止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发挥作用、并使之转变为全球秩序分裂的力量。”
中印的崛起及各自的实力和局限,作为他者崛起的代表,构成了这本阐述国际关系框架性思考的两个重要性章节。对于中国来说,看得见的经济增长成为了它信心的主要来源。而和印度一样,以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崛起”的课题,在这一代甚至下一代人中间似乎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之后的一代代中国人之中,他们完全没有中国实力相对虚弱的记忆,一出生便带着中国是“强国”的记忆,如何处理那时候的中美关系,更加值得国人的关注。而对于印度来说,虽然拥有因为更好的民主基础带来的“自下而上”式的经济持续性发展,如何解决“印度人似乎在哪里都能够取得成功,唯独在自己国家不成。”的问题,找到原因和彻底解决,其实是一样困难。
对于美国自己来说,“后美国世界”似乎已经是一种不可更改的趋势。而它所能够做的,只不过是在这个“一超多强”的世界图景中如何更大的保存自己的实力和话语权。争取自身意志行动的合法性,已经是对于美国单边主义的一种限制。而美国如何更好的与他国之间进行更为深层次的交往——美国和其他国家间的交往大多局限于***部门,例如,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联系,几乎就是几十个高级官员之间的事情——如何培养其如同美印之间的联系,是美国解决它过分沉湎于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所带来问题的途径之一。它在政治形势上的过分傲慢和自大,使它跟英国帝国地位的陷落形成了一组对比:“英国企图捍卫超级大国地位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而非政治上的。而美国今天则正好相反。”
即便如此,美国在经济上的问题依然并不是无足轻重。“以前美国企业走出国门时,通常随身带去资本技能。如今,它们再次到海外发展时,发现当地既有资本,也已经有了技能。”而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描述世界变化时曾经这样写道:“经济学家言必称两个基本概念,‘资本’和‘劳动力’。但二者现在都是商品——今天,经济体之间的区别关键在于‘观念’和‘能源’。一个国家要么是观念的发祥地,要么必须是能源的聚宝盆……”以此为框架来进行观察,美国想要让经济继续维持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就只剩下了如何做到“观念领先”。这牵扯到了如何能够保持美国活力的几个源泉,不闭关自守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的美国应当成为这样一个国度:热烈欢迎来自异国他乡的每一位青年学子,就像一代人之前对待当年我这个局促不安的18岁青年那样。”本书结尾处,印度裔美国人扎卡利亚说。它和本书中对于美国的其他建议一样,不外乎老调重弹,但却依然不失为是一种对于美国因爱而生的温暖。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16:1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