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们的杜拉拉《李可访谈: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14:28
  • 81

李可访谈: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来源:《我们的杜拉拉》蔡明菲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博集天卷出品,2009年7月一版一次,22元

编辑手记

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自从《杜拉拉升职记》热销以来,杜拉拉的塑造者——李可,便引起了很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李可多大年纪?她是做什么?她所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吗?……这些问题常常不绝于耳。

接下来会有人猜测,她是不是××公司的?李可是不是有一个策划团队?她是不是故意搞神秘?……

在这里要跟读者分享作者所做过的为数不多的访谈,在这几篇访谈里,相信大家可以更多地理解作者的价值观,也会对她为何如此低调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实,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我不愿打扰读者的想象

你的作品写了职场,写了年轻人的爱情,特别贴近当下的读者。尤其是写出了职场的细节,太真实了,而且很有趣。这些细节从何而来?有多少是你自己亲身经历?

李可:小说是虚拟的。如果读者觉得书写得真实,不是胡说八道生编硬造,那说明书在概括性和经典性方面做得还行。

“有人说杜拉拉的作者是一个写作班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就你真刀真枪一个人?有人帮你一起策划吗?

李可:王总经常鼓励我,我在杜1的前言里谢过他的。责任编辑小蔡很耐心也很辛苦,以后我也要在前言里谢谢她。

写长篇是个体力活,也是孤独者的事业。没点信念和理想,很难坚持到胜利。

你曾经说,在写作前,到书市上扫描了一圈职场小说后,觉得自己很有把握。究竟是哪些书,让你有了如此自信?你觉得之前的职场书,究竟败在哪些环节?

李可:市场上的职场书各有所长。

好比跑步吧,长跑,我常常能赢过其他人,短跑,我则多半傻眼。于是校运会,我一直都报长跑项目,基本都能进入女子组前六名,偶然还拿过第三。

小说选题的时候,我就是按校运会报名的思路来选择切入点的。

别的职场书,应该由市场以及时间来评价,我不能因为偶然红了本杜拉拉就胡说八道起来,那会让喜欢杜拉拉的人扫兴,呵呵。

杜拉拉火了,目前已经出到杜拉拉2,有人反映,没有1那么好看了。你自己怎么认为?还有,你的写书计划是什么,准备写到几就打住了,是写到卖不动为止吗?

李可:杜拉拉2的知识性比起杜拉拉1确实颇深了一些。

传递信息要分阶段,一下给予太多,难度偏大,会使接受者的兴趣受点挫折——这个我是很能理解的,我在杜拉拉2中也传递了这个观点。

但是,我不希望把杜拉拉系列拉得很长,所以知识性的东西在杜拉拉2中就比较集中一些。这样的设置,对作者不见得讨巧,对读者反倒是合算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我属于绝对不愿意凑数的人,要做就做好,至少自己要认为是好。不论你怎么写,一定有人叫好有人叫骂,假如人人说你好,你不是作者而是妖怪了。我觉得关键是要有自成体系的观点。好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两年,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杜拉拉2在这方面的情况。

人需要成就感,有的人特别需要,而我就属于这种类型,这不是缺点或优点,这只是一个特点。这种特点使得我希望达到比较高的目标,所以我本人应该不会写到卖不动为止,我还是希望尽量分享积极有效的内容。

但是写到卖不动为止不该就非受责备,人各有志,我觉得社会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商业运作,中国是大国,大国要包容,有容乃大。

关于写作计划,我和出版商说过一段诚恳而略具才华的话:写作需要诚意和经历,这些我有,同时,写作还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来去是不可知的。假如有一天,我的灵感像一个贵族没落了,那就让它成为没落的贵族吧。我需要一颗自由的灵魂。

作为一个职场精英,工作十多年中,你自己换了几个公司?为什么换?你觉得职场成功,几分靠运气,几分靠姿色?

李可:我的运气一般。跳槽频率不太高,不敢说是因为我多长情,主要是因为公司好,待得住。这些公司以欧美跨国公司为主,要求员工的外表体面精神就可以了,主要还是得会干活。有时候加班、开会到很晚,有姿色不顶用,不如有体力实惠。

所以您可以发现,大公司对高潜力人才的界定,往往有HIGH ENERGY(精力旺盛)一条,但是没有姿色上乘的要求,不是不好意思要求姿色上乘,而是姿色这个东西,确实是OK就够用了,当然,咱也别长得让客户看着难过就是了。

运气当然最好也别太坏,运气不好会浪费时间。及早规划总结,能帮助一个人的运气。

兜回来,职场成功,努力是必须的,还得身体好,其实,还需要聪明点,别介意我讲实话。长得好是个加分项目,人家不是白长得好的,但不是必备项目。

除了传授职场经验,大家对你的理财观也十分感兴趣。你在理财方面是否也像职场一样擅长?有什么独特投资经验,可以和读者分享?

李可:想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心和毅力,理财也是如此。关于投资经验,巴菲特说得肯定比我好,也更有号召力。

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也只有一条亘古不灭的真理可以重复,那就是高抛低吸。

如果不知道哪里高哪里低,至少可以研究历史数据和宏观经济现状,以帮助判断走势。如果还是没有明确的感觉,那就观望。

有人说,大盘在底部的时候也有10%的股票创出了新高——确实是事实。但是,我个人会跟随大势,因为比如中国A股,将近两千只股票,你认为你属于抓得出那10%股票的群体吗?

很少有畅销书作家像你一样神秘。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营销手段吗?还是为人低调所致?第一阶段似乎比较成功,引来众人更多好奇。

李可:都不是,价值观罢了。比起娱乐类别,我觉得我的书更偏向社科类出身。其实,我挺期待娱乐版的杜拉拉,等着看话剧啦。

采访既没有见到真人,也没有听到声音。很多人想知道你长的什么模样。请你形容一下自己的长相。在杜拉拉之上,还是在杜拉拉之下?或者就是杜拉拉。请给读者描述一下。

李可:就让读者看书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宁愿不打搅他们对杜拉拉的认为。

全球经济危机下,你对职场的年轻人有什么告诫?在你的成长路上,有没有真正有用的职场书?还是都是靠自己去摸索和体验?

李可:不是告诫,就是一点分享,能力和财富的积累都需要假以时日,定位很重要,搞明白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能付出多少,然后及早规划,会受益的。

我确实没有读过真正特别能帮到我的职场书,良师益友是有的,也一直在不断地摸索体验。

在我写书的时候,我会回忆自己曾经非常需要哪些方面的点拨,告诫自己不要写废话空话,要写能帮助到他人的东西。

除了工作还写不写博客?如果写告诉我们大家一个地址。不然有人威胁要发动人肉搜索了。人肉搜索是很厉害的,哈哈。

李可:写博必须热爱才能坚持下去。我太忙了,呵呵。

杜拉拉大卖后,很想知道,你拿到巨额稿费做什么用了?如何犒赏自己?

李可:我特别想学画画,钢笔漫画。但是现在我没有时间,以后我肯定会去学。

我做学生的时候图画成绩一般在60分左右,最低的分数为0分。我很明白艺术需要天分,但我还是很坚定地计划学画画,也考虑学作曲,我喜欢这两样事情,我幻想有一天,我的画能得到大众的喜欢,我的画能很传神。

杜拉拉今年要搬上银幕、荧屏甚至是话剧舞台,全面开花。你最中意的杜拉拉人选是谁?徐静蕾是否合你的心意?还有孙俪?你自己会有兴趣客串吗?

李可:我非常期待他们的作品。

同时我觉得敢于接杜拉拉的制作方和演员,都是对自己有高要求有挑战的,因为杜拉拉并不好演。对王伟的把握,我反而感觉会相对容易一些。

所以,我不该贸然对杜拉拉指手画脚,我只能表达我的敬意和关注。

你对自己的职场小说如何定位?是工具书?还是仅供职场中人减压的闲适读物?

李可:我的本意是工具书。因为我希望为看书的人的财富自由之路多少做点贡献。

至于减压,我是这么看的,减压有几种途径:

假如能有利于加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帮助减压;

假如能从娱乐的角度让你舒缓情绪,也是一种减压;

能促使管理者简化流程,也是一种对企业和员工的减压,我认为有的企业管理者也关注杜拉拉。

杜拉拉系列比如杜拉拉1,还算休闲吧。但总体说,这样的工具书,应该要起到减压的作用,因为就我本人的角度而言,它的第一目标是让读书人增值。

小说面世后,是否遇到离奇故事?或者离奇读者?

李可:平淡比离奇更好。很多创造奇迹的人,追求的是平淡而不是离奇。这不是一句虚伪的话。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也许需要历经岁月的沉淀,才能相信这是一句诚恳的话。我愿意诚恳地追求平淡。

李可看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的波及,加之中国失业率据说09年将会大幅增加,这让很多在职的人员都产生了恐慌情绪,我们不清楚外企受到波及的情况如何,能否告诉我们你所见到的真实情况。

李可:个人观点,虽然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链难免受到波及,毕竟中国不在金融风暴的中心地区,所以暂时还是会相对安全一些。谈到失业风险,具体的,要视企业所在的行业而论。现在首当其冲的,多为中小企业,其中以出口型企业最为困难。

国人现在口中的外企,其实不是泛概念上的外企,而是指跨国公司中的500强企业,或者是各行业的龙头跨国企业(下文提到的外企均为此概念),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好,尤其是他们在中国的运作,比在其他国家良性。因此,即使某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裁员,但对中国区的2009年还是保持了谨慎乐观。(这是生在当代中国的幸运。)

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年度加薪上,不少外企将维持其中国区员工每年一度的全体加薪,至于幅度,有的企业比往年低,也有不少企业维持了8%左右的增幅。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看好的行业中,外企2009年的扩张计划也显得比过往两年要谨慎,对销售的增长预期明显适度放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能力和状态都在中上程度的人才,在中国市场仍然处于缺货状态,而不是饱和了。尤其招聘经理时,每当我签出聘用通知书,即使应聘者签回来确认接受,我仍然会对其中的30%感到不踏实,因为我知道他们目前所在的公司一定会竭尽全力反扑,以保留人才,钱并不是应聘者看重的唯一的因素。类似情况,在外企的招聘和保留人才中,有一定普遍性。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关心哪些行业是在2009年相对安全甚至看好的——我不是经济学家,就我有限的认识来看,金融危机已经导致了实体经济踏上衰退之途,走出低谷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和需求将从复杂返回简单,举例说,比如美容院,没钱就不去了,自己在家做做护理得了;拖地板,过去用地板清洁剂,以后只用清水拖就是了。但是,有些需求则是刚性的,饭一定要吃,病一定要看,学一定要上。

人民币升值,作为中国经济主要支柱之一的出口深受打击,拉动内需以改善经济是必须的,与此矛盾的是,人们如果对未来没有安全感,没有足够的保障,是不敢乱花钱的,中国现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导致很多老百姓不敢大方消费,而中产阶级的流动资产多被深套A股中并大幅缩水,那么,要拉动内需,***行为就很重要了,显然***会把五年计划中的原本放在未来几年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都提前上来做,照这个思路,铁路建设应该是比较稳妥的行业,再比如涉及能源和通讯基础建设的行业也是看好的。

总结一下,在2009,和刚性需求相关的行业,和基础建设相关的行业,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行业。

我个人认为,从乐观的一面来看,2009下半年是值得期待的中长期投资买点。

就如同你书中女主角杜拉拉一样,一位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领,并不具有“纯种”的外企血统,起初似乎也没有明确的职场生涯规划。这样的人,在外企的金融危机动荡中,是否是最有可能最先被裁员的人?

李可:纯正的外企血统,我猜是指管理培训生出身?我个人的观点,从结果看,管理培训生制度在FMCG(快速消费品)行业实施得比较好,但是在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意义不大,起码以中国的情况看是这样,在杜拉拉2中也体现了我本人的这个观点。所以,我认为血统不是问题。

最先被裁员的,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员工所处的职能不太重要,没了你,企业运作没有大碍;另一个,是更重要的裁员原因,即员工的态度和能力都不怎么样。

至于您提到员工没有职业规划,就我所看到的,在28岁以前,70%的人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一点不是大问题,坦率说,比较容易纠正,容易到他只要有心,看一遍《杜拉拉》就能获得职业规划的科普常识:)

至于小说中的杜拉拉,她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员工,聪明度也很说得过去,判断力和驱动绩效的能力都有中上程度,只是影响力一般些,总体说来,算不错的员工,这样的人不太会被裁,就算公司要裁她的职能,也会给她转岗。

如今很多人将你的书奉为“宝典”,尤其是你提出的“你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老板却不待见你;工作了很多年却依然在普通员工的位子上转悠;不爱or不敢跟老板沟通,例如公司会餐或者搞活动什么的一定不会坐在老板身边”等情况都是大家遇到的,但想改变却很难,比如增加与老板的沟通,从何下手?

李可:职场中常用到一个词叫“曝光”。每一次让其他同事或者让老板注意到你,都是你的曝光。

曝光有好有坏,你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让人家记住你的,这个很重要。所以,吃饭的时候坐在老板身边,这只是一个形式罢了,不是沟通的根本问题。毕竟能坐在老板旁边吃饭的机会很少,而且,假如你说话不得体,就成了“坏的曝光”,那还不如不坐在老板边上为妙。除非你有把握有需要,否则还是不要刻意往老板边上坐。精明的老板也总是把这样的荣誉给予那些出色的员工,以示认可。

那么怎样的原则才是和老板保持恰当沟通的原则呢?杜拉拉1中有一段,我知道很多读者都注意过的,题目是“受累又受气该怎么办?”其中杜拉拉的日记以事例说明了沟通的方法,属于职场初级版,工作不超过三年的人可以看看;到了杜拉拉2,有一段题目叫“授权的依据和程度”,其中讲到老板为什么能信任一个员工并授权,这和员工的主动性等级相关,这一段是上述杜拉拉1中片段的升级版,它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经验等来确定与老板的沟通中能达到多大主动级别,属于非常自然的方式,员工不会受到“敢不敢”的困扰,只看你“爱不爱”了,一个人到了28岁应该能理解这样系统的方法论了。

都说职场是有规则的,对于中国的国企和民企,如今很多管理和外企有相近和相似之处,你认为外企职场的这套方式适合它们吗?会不会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而使得这套方法没有用武之地?

李可:企业只要做大了,就需要规则。而人性是共通的,市场也是公平的,比如不管你在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官僚主义无国界,都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授权,需要决策的时候思考,也不管老板是谁,开公司就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做慈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企业”。

中国早已加入WTO,比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更UPDATE的说法是“与国际接轨”:)

有人说《杜拉拉升职记》是励志类小说,教人如何“曲线达到目标”,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李可:我受到的教育是先有目的,再谈方法,方法是服务于目的的,在杜拉拉2里有一节叫“WHY比WHAT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7 HABITS里讲的“以始为终”也是类似道理。

我觉得我提倡的手法是正规手法,目的就是为了达标。

需要指出的是,欧美企业,其实,主要是美国企业,信奉的是有正确的过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说到底,所有的过程、规则和技巧都是为了正确的结果。

有的人不喜欢做事情目的性太强,但那只可以是个人生活的价值观,在职场中,不能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因为企业开门是为了盈利,而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打工也是为了谋生,如果打工一定要谈工资,实际上也就没有不谈目的的资格。

你给北大学子的建议信件我看了一部分。据说最早是缘于你认为“中国高校教育与实际联系还不够,技巧性的东西教得少,职场小说可以在这方面做些补充”,但我们也得到一些消息,关于职场小说有许多跟风作品,过多叙述企业中的各种黑幕,看了之后有读者产生了负面感受,对现今职场有一种过激的认识,产生思想负担,你怎么看?

李可: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算你不喜欢政治,你不可能没有观点。

不管人的思想有没有负担,房价总在涨,CPI该怎么运行就怎么运行,而竞争客观存在,不以人的过激认识为转移。

我们生活在一个湍急的时代,淡泊从容成为一种奢侈。以前,也许丈夫一个人工作就能养家,现在已经很难了,一般夫妻二人都得工作,做太太的不想工作也不成。

环境不会因为人的思想负担而改变,不妨调整心态,提高EQ。不夸大也不盲目,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做好自己。

看一本书,只要其中10%的内容是有益的,这次阅读就成功了,对书中内容,则需要做出独立判断。至于太黑暗的东西,既然管不了,就别管它了,重新努力找一个亮堂的去处好了。世上的事,有做得到的,也有做不到的,做得到,就努力坚持积极争取,做不到,就达观地放弃。

西方世界有很多优秀的商业小说或传记,对商业社会进程的推动起到不可多得的作用。你怎么看待这种作用?也有人说中国缺少商业故事,《杜拉拉升职记》是难得的一本。你认为自己算不算中国商业小说的一位启蒙作者?

李可:我希望我写的东西,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思考高度,同时,对人们的生活能有一些现实的意义。这是我对自己的写作要求。

说实在的,我不太热衷纯理论性的研究,我信奉的是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

关于推动商业进程,相对于西方的商业小说或传记,经济学家对推动商业进程的作用才是主导的——首先是以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奠基石,他倡导自由经济和“看不见的手”;后凯恩斯推陈出新,他是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第一人;咱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则把经济学引向政治领域,非常牛!不服不行呀。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09年的失业率关注度很高,坊间也都流传09年日子难过,裁员增加。在之前,国内企业的裁员经验不多,所以恐慌得似乎更厉害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或者来调节?

李可:第一,裁员应该主要是在中小企业发生。出口型的企业尤其困难。

第二,所处的行业也决定了裁员的概率有多大。与基础建设相关,与刚性需求相关行业是相对安全的行业。

第三,员工所处的职能在企业中有多重要。离实现利润的核心环节越远的职能越容易被裁减。

第四,员工本人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否一致。

第五,员工的能力。

对比上面的五大风险因素看一看,就能评估出自己的风险有多大,也能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了。即使过去做得不够好,现在马上去做也不晚。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左右不了行业和企业的兴衰。

能做到的是树立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以求往好的行业流动,往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流动,往核心业务部门流动,别无捷径。这个过程需要计划、行动和毅力,同时也需要达观。

杜拉拉的原型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包括你在书中所讲的DB是哪家真实的公司都很多人猜测,就好像《浮沉》似乎是说微软一样,这本书是你的自传吗?有多少真实性?

李可:稍微关注一下《杜拉拉》的读者书评,会发现很多人都表示书里那些事儿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杜拉拉是综合体,DB是虚拟的公司,《杜拉拉升职记》则是一本小说,它的好处在于它表现了职场的典型心态、常见困难以及经典的解决方案,否则怎能像你像我又像他:)

书籍作家搞神秘的这两年也不少,比如像慕容雪村,以前做公司高管的时候,也不露面;像《藏地密码》的作者何马,据说身家过亿,至今也不露面,你对这种“大隐”现象怎么看待?是怎么想的?

李可:我觉得不见得是为了搞神秘,价值观的取向不同罢了。

好比有人和你说他没有时间所以不能参加小组会,其实,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他没有这点时间,是他认为另外的事情比小组会更重要,他要把时间花在那件更重要的事情上。

有一个假设,假如你明年失业了,你会怎么办?

李可:我的情况也许不具备典型的参考意义,因为估计提问的读者八成是比较年轻的人群,而我已经工作了比较长的时间,并有幸经历了中国经济辉煌的黄金十年。

建议是及时反思为什么会失业;然后扬长避短,并适当修补短处;至少不重复相同的错误,为新工作做好准备。

举例说,有的人因为文凭不够,升不上去了,那他就得想明白,是不是很想升?想升,就必须拿下文凭;有的人因为和老板闹矛盾被炒了,要想明白,既然自己不是老板,今后就得首先当好下属。

对于大学生,你的经验应该在学校提早做哪些准备?

李可:按重要性从最重要的开始排序:

一是让自己会做人,做一个能影响他人的人,比如知趣识礼、乐于助人、体谅包容、换位思考等;

二是学好逻辑,做一个思路清晰、判断正确的人;

三是锻炼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四是学会充分得体地展示自己,比如大方的仪表,得体的身体语言,专业的用词;

五是关心宏观经济和行业动态;

六是要到外企的话,不妨学好英语。

新人只要勤快,懂事儿,脑子清楚,承受压力的能力好一点,找工作的难度会小很多。

外企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吗?假如美女遇到性骚扰怎么办啊?(呵呵)

李可: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人性的变化不大。只要掌握了游戏规则,外企的人际关系可能比国企更简单更容易驾驭,因为外企的企业文化很强调驱动绩效,结果导向(就是不管谁来做老板,生意要做好是一定的,生意做不好就得走人,不可能先撤职过两个月给换到另一个地儿去当官了)。

什么叫驱动绩效?包括给自己设立高目标并努力达成,还包括为他人创造一种有利于达成业绩的工作环境。

因此,从文化上来讲,提倡的就是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把生意做好!并且尽量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实际工作中做不做得到是一码事,起码大家都以那个为正确方向。

美女遇到性骚扰,在外企的比例很低。对这类问题的处理非常严厉。

这么说吧,一般不会。实在遇到,可以找主管或者HR谈,如果骚扰者是直接主管,也可以找二级经理谈。如果有证据,绝对处理。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给当事人调整工作岗位,断绝骚扰机会。我相信这是非主流的问题了。

◎ 写作是漫长穿越隧道的过程

写杜拉拉的由头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用小说的形式?

李可:杜拉拉系列的主要写作意图是分享职场经验,关注现实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专业工具和思路。

美国人或许有很多缺点,但他们在流程方面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专业的,不少东西值得借鉴。

举一个例子,做菜放调料,咱们中国人是这么说的:盐少许,味精少许,花椒若干。老外会对少许、若干这样的词感到迷惘,他们的说法是盐多少克,糖多少克。这样,就量化了,对烹调没有经验的人,会觉得操作更容易。

把抽象复杂的东西,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使得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人,以及虽然有一定经验但判断仍不够清晰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和能力,这就是专业技巧的力量。

我希望能够做出这样的分享。

采用小说的形式是为了方便读者记忆和理解,出于USER FRIENDLY的考虑,小说总比教科书更不费脑子。

杜拉拉有原型吗?还是一个综合体?有你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她的经历在白领中具有代表性吗?一些外企的白领觉得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杜拉拉那么好的基础和运气,你怎么看?

李可:杜拉拉是综合体,正因为如此,很多读者都能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DB是一家虚拟的公司,财富500强类型,我的设想中,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移动或者联想在中国国内的地位。所有人物均为虚构。小说中设计的人物和情节,主要考虑表现职场共性的需要。

关于运气,如果工作地点是在上海或者北京,概率上人们应该有比杜拉拉更好的职场运气。杜拉拉的运气很一般,做到了该做的,却需要何好德搭救她一把才得到该得的。如果人是在广州,那么杜拉拉式的运气还算OK,不过也谈不上多么的好。

谈到基础,那个要靠自己。如果现有的基础没有那么好,35岁以前,都该通过学习设法提高,还来得及。我对边工作边念书的人总是深怀敬意,顺便提醒一下,不要随便抓个什么专业什么课程就学起来,要问一问自己,学这个专业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帮助,另外,边干边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这个是爹妈给的,没办法。聪明的人,28岁提经理,不够聪明的人,通过沉淀和积累,到32岁后,也有希望获得机会,确实会晚一点获得提升,这个要认,人家不是白聪明的。太年轻就获得提升也有一些问题的。

如果暂时还没有获得满意的机会,我的建议是,积极地准备,足够的耐心——当今中国正处盛世,机会还是比较多的,不少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都达到了3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同类指标很多都在5%以下。

你的文字很轻松、幽默,这是你个性的体现吗?

李可:我的性格有一个短板,就是不够放松,幸好我能认识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我不知道这点自我认知算不算有一点幽默感。

你个人怎么看待杜拉拉引起的阅读热潮?你对国内的职场小说了解吗?

李可:关于国内的职场小说,当前主流的几本书是知道个大概的。

杜拉拉1中提到,在设定目标的时候,需要运用SMART原则,其中的A是ATTAINABLE的缩写,“可达成”的意思,就是目标要高,但是不能太高,高度以他努力后跳起来正好能够得着为宜,如果太高太难,人们就会对这样的目标失去信心和兴趣。

杜拉拉是个普通人,姿色中上一点罢了,但凡看着顺眼的人都够得上这个姿色等级,她的聪明程度也谈不上出类拔萃,在高等教育普及得不错的年代,拿个大学文凭也很应该。她能做得到的事情,一般人就有可能做得到。当然,她是个努力的人,大家也要通过努力才能有那样层级的收获。

说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说了为什么杜拉拉能在读者中获得较好的认同。

未来你有没有可能专职做畅销书作者?

李可:写作需要诚意、体验,还有一定的智慧,这些我有。同时,写作需要一颗自由的灵魂,需要灵感,而灵感的来去是不可知的,俗称“不确定因素”。这就好比你赶上了2006—2007的大牛市,但你不要以为你的一生能遇到几次这样的大牛市。那就乐观得盲目了。

我所希望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能以从容不迫的节奏去做,把它做得非常好。

看你的个人介绍,你做过多年的人力资源,书中李都说拉拉,好好的一个蓝裤子怎么干整人的行当。拉拉自己也说你不会喜欢***的这行。你个人对这个职业怎么看?

李可:HR这个职业不错。中国市场需要优秀的HR人才。但是我也知道有的人不喜欢HR。我想,这不怪大家,HR同行们继续努力就是了,做好核心业务的战略伙伴。

销售和人力资源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分别让你获得了什么?

李可:我个人对销售职业怀有很高的敬意。我喜欢销售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开明、礼貌、善解人意,我也十分钦佩他们寻求解决方案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他们有资格作为收入最高的人群。

HR培养了我的一些习惯,比如及时总结、勤于思考、归纳共性、寻求规律。一个好的HR,应该是一个能提供工具,帮助和引导他人获得正确原则与方向的人。

你曾经说自己写第一部时中途有一种厌倦感和孤独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写第二部时遇到相同的问题了吗?

李可: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灵魂独自穿越漫长黑暗的隧道,有时候我感到不知道那一头是什么,我只能等待。

以我个人的体会,写长篇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当然,写好长篇还需要很多别的特质,但耐心和毅力是肯定需要的。

话说回来,所有的成功都需要付出毅力和耐心,别无捷径。

对结局王伟一年没音讯,很多人觉得不合理、不理解,你曾经说或者可以等到35岁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还是请谈谈你的理由。

李可:有个笑话,说一位妇产科医生耐心不好,每次产妇喊疼,她都要训斥:喊什么喊,谁生孩子都是这么疼的!轮到她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她的喊声却盖过了所有产妇。同事们都笑她,她辩解说:你们不知道!我的疼和别人的疼不一样,我疼得特别厉害——人们失恋的时候也很容易这么认为,以为自己的感情最特别,自己的失恋比别人的都痛苦。

生活的元素很丰富,你活得越久,就越明白这个道理。年长的人都知道,失恋不是个问题,问题是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顶上来,生活总是在继续。

关于王伟为什么消失一年。

我觉得一个是他已经反复地向杜拉拉求和过了,杜拉拉既然还想和王伟好,她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拿捏好分寸,过分考验了王伟的耐心,矫情了些,弄得王伟搞不清楚她心里到底怎么想。现在的人,耐心是有限的,我已经认错一百次了,再认下去,兴趣都没有了。这一点,王伟消失后,杜拉拉已经认识到了。即使是占理的一方,适当的时候也要明智地结束战斗。

两个人在一起,任何一方都不愿意以战败国的姿态或者被贴上犯过错误的标签生活下去,夹紧尾巴一阵子是应该的态度,谁叫自己错了呢。但一辈子给你捏个短,就没有意思了,这也是王伟会离开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两人在北京明确关系的时候,杜拉拉向王伟表明过DB的职位对她的重要性,她非常看重这份工作,到了王伟那么不愉快地离开DB,实际上,只要杜拉拉继续待在DB,他们的关系就不太好办。杜拉拉必须做一个取舍。

你曾说你比较关注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比如房子、教育、看病、就业、养老,还有投资理财,这些在续集中得到体现了吗?你认为一部好的畅销作品具有哪些元素?

李可:杜拉拉2仍然是一本职场小说,同时,它具有超越职场的现实主义态度,除了职场内容外,小说还涉及了择偶、买房和投资理财等内容。

个人观点,一部好的畅销作品,内容是第一的,能引起回味和思考,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一定影响冲击,而不是以夸张的姿态或者华丽的词藻出位。否则,其畅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内容能经典一点共性一点就更好了。

说白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畅销书是有点实际意义的书,能引起共鸣,能解决问题,人家读了你的书觉得有点用处,此外,读的时候也别让人觉得太累,能给点阅读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