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Shopping Mall High School《历史一课》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1:05:32
  • 98

这本书的第五章Origins,是密歇根大学的David Cohen写的,作为本学期的一本必读书目。趁假期就先看了。书的副标题叫做“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Educational Marketplace”,前言中写道美国的高中就像超级市场,学校就像推销员,忙不迭的招揽顾客,学生就像顾客,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琳琅满目的商品则是各种各样的课程(1970年代就有超过2100种高中课程,能够想象吗?)、课外活动、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这是一个比喻,是比喻自然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所想要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和我们通常的想象相比,美国的高中更像是一个市场,而非学校。这个比喻并不总是完全负面,这本书检视了这种特征的来源、发展以及最终变成今天这样所带来的后果。

对于美国的高中,在国内的时候我的观感是这样的:课程轻松,有很多的自由,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兴趣特长,做想做的事情。来了美国之后经常在报纸和书上读到的是:五花八门的课程、课程内容大多太浅、教师素质很低、学生理论知识也很有限,但是学校很好混。——请记住,这只是一个“面”上的情况,我们看了太多的私校、精英高中而对于整体美国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这种面貌是平均性质的,它并不否认上面我在国内所看到的全部优点,就像学校的老师说的“ It’s all up to you in school. It you want to learn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places around.”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景象,怎么来理解同时能够产生出优秀杰出的毕业以及大部分的人只是平庸而已(平庸的定义在这里以各种国际比较的指标而言,比如TIMSS和PISA,这并非一个全面的指标,但是比较换句话,平庸这个词本身也不是精确的,不是吗)?

书的第五章就梳理了这段历史。从1920年代高中教育扩张,一直写到1980年代A Nation at Risk报告的出台。故事的起源,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命题:面对背景、资质、期望都不同的学生,如何提供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愿意来的高中教育体系?这个上世纪20年代教育家们所面临的难题,可以说现在仍然困扰着全世界各地的学者、老师。因为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决定性的答案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们,所面临的状况是,学生对于那个时候高中课程完全提不起兴趣。那个年代是拉丁文、希腊文、中世纪历史仍然是高中的主流课本的年代。但是美国已经进入”突进的 20年代”(Roaring twenties),那是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学生对于那些欧洲老祖宗的玩意根本没有兴趣。于是一个新的命题就摆在面前:怎么改革课程?

书中对这个过程有着细致的描绘,就不一一赘述。最终的结果是主流意见认为我们需要的课程是和生活相关的,和现实相关的,和经济就业相关的。当时高中教育已经开始扩张,从上层阶级的专利开始向普罗大众的孩子开放了大门。1840年的高中入学率不过占适龄人口的10%不到,到了1940年代已经达到了 67%。这些中产阶级或者以下阶层的孩子还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就读大学,高中对于他们是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教育改革者们认为教授这些孩子那些精英知识并不适合他们的情况,他们需要的是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一点点的通识教育。于是首先出现的职业班和升学班,供学生选择。慢慢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容易上又实用的值夜班,升学班的人数开始下降。其次观察家们发现,其实学生对于所谓正课(academic course)没什么兴趣,那些抽象艰深的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小和尚念经而已,那么为什么不取而代之用学生容易些又有兴趣的知识来取代呢?于是高中物理变成物理通识,政治、历史和社会学就变成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数学太难懂,而且对大多数人没用,那么就把课程变成不同的花样:记账数学、经济数学、实用数学。然后就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是那些和学业无关的东西:体育活动,唱歌跳舞,办报纸,办学社会,各种文艺社团。它们都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当然我这只是非常简略地叙述如此复杂的历史,事实上其中还有各种力量的推手:经济的、政治的、心理学的等等。但是一个大的前提就是通过一个民主的决策过程,高中教育体系却并没有因此变得越来越好(但似乎也没有更差),它成功地扩展了受众,但是也让许多的历史疾瘤越来越难以清除。一小部分人从中脱颖而出,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让大多数地人得到想要的东西。在我看来(未必正确),改革缺乏强有力的贯彻者,更没有强力的保障(美国的独立的教育部1979年才成立),只是顺应民意,所造成的结果恐怕远非皆大欢喜。作者Cohen引用了美国公共教育的缔造者Horace Mann的话说:

If one wishes to create high standards of quality in public schools in a popular democracy one has a hope of success only if the standards are broadly established and if the populace as a whole may therefore become committed to them. If most people are taught that intellectual seriousness is not for them then they will probably grow up to behave accordingly denigrating rather then supporting those small segments of school devoted to quality.

简译:如果人们想要依靠广泛的民主力量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教育,那么只有在那些质量和标准已经被广泛的树立起来的情况下,而且所以靠的群体对这些标准作出相应的承诺(愿意实行),只有这样这个公共教育才可能成功。如果大多数的人认为智力上的挑战并不适合他们,那么恐怕这些想法就会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抵制而不是支持这些为质量而付出的努力。

这本书虽然写于1985年,但是对于今天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我们不正是在讨论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当口上吗?恐怕并不只是说美国有多好或者多么不好那么简单。读史就是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而我们现在对历史还了解太少……

原文: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8/07/25/143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