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断头王后《读到尽时方恨少》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09:56
  • 56

这本书之前断断续续翻过,却在这一两天内渐入佳境,迅速读完。我看书有先看作者立场的习惯。茨威格是小说家和传记作者,也是与玛丽有着相同的母国——奥地利。他的笔触,着力于一个普通人的喜与悲,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显得犹为华丽深遂。

《断头皇后》这个译名并不出众,但有一说就知道是玛丽皇后的效果。前几章的奥地利小公主初嫁入法国王室,只是一个奢侈的女人。她对任何事情漫不经心,只关心自己的交友享乐,并且到处拿架子得罪人。和他软弱迟钝的丈夫一样,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国内巨大的税率,赤字,相对改善的生活条件,蓬勃发展的民主舆论与要求,都没有能触动他们。当革命的汹涌之态已经超出预计,逐渐控制时。玛丽皇后,也注定在那个血腥的九三年,在吞噬了无数革命者和贵族的断头台上,丧失自己的生命。我一般对这样引领时尚,行为不隐瞒真切情感的女性并没有什么好感。虽然她天真,可爱,是性情中人,但不合适存在在宫廷,这种奢移华丽离开了贵族社会的寄生土壤,又没有什么生存之处。但玛丽皇后在大革命的浪潮中,开始蜕变了。她一直站在革命的反对面,但她的风骨,她的毅力与机智,她对尊严与不屈,却让手握生杀大权的当权派们,觉得软弱无力。生命可夺,但骄傲不能夺去。对比之前的声名狼籍,之后的几年的监禁生涯却有着到哪里都能化敌为友的力量,不得不佩服玛丽的王后魅力。而这种魅力,又是以保持她的尊严而自然散发的。玛丽王后,哪怕到最后时刻也没有放弃她的王后的尊严。她是末世贵族的奇葩,她的传奇也没有因为她的死亡而结束。

和历史课本带来的印象不同。解散议会的路易十六,其实是儒弱,平和,无大爱无大恨的人。他是在哪里都心态超级好,只要有的吃就吃得下,能睡觉就安时睡觉。天大的波澜都很容易过去。书里对他的评价,向革命鞠躬,以至于连王冠都掉下了,似乎有太过夸张他儒弱,无立场的一面。但他的不坚定,至于丧失了许多的机会,是没有什么置疑余地的。一方面他迟钝,对未来没有危机感,天大的事和打猎平等同视。另一方面他又熟读了英国查理一世上的故事,想来还真是一个矛盾体。还是想起高中课本上恩格斯那句话,“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当时的法国,内外交困,路易十六的个性,根本就挑不起重担。而废除路易十六,又引来了别国觊觎侵略的借口(当时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在之前的观念里,向来是朕即国家的)这样的潮头,路易十六只会丧失机会,本来他完全可以控制局势。但他的行为就像是一边扑火一边点火,谁也不知道他是要扑火还是点火。他有训练精焊的卫队,可是他却没有下达明确的指令,最终在懦弱之下,葬送了自己的招架力量。假如以拿破仑•波拿巴个性身处于这个地位,绝对不会自己一步步跑向断头台的。这当然是假设,因为初期的拿破仑绝对是革命党,而不是保王党的。在第11章:路易十六断头的前序里这样写着。拿破仑当时是一名无所事事的失业军人,正站在人群里看群众进攻王宫。“如果王宫下决心采取有力的攻势,群众自然溃败。他以一名伟大军事家的洞察力充分了解了攻守双方的优劣差距。可惜杜伊勒里宫没有人具备他的才华,唯一的命令是:“只有等攻击者开枪后才能还击”失败是注定的。”没有决断,只有犹豫,不论是逃出法国还是保护自身,都是连目的也不确定,缺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豁出去的勇气。如果还有值得称赞的,那也只有最后上断头台,接受命运时的平静了。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躺在床上平静地祈祷,接受水淹没的死亡。与抗争到底,拼命寻找能够求生的出路,都是人对待死亡的方式。不置于时代,灾难的大背景之下,很难让人去辨别真实与真相。

发现说路易十六超过预期了,玛丽王后的故事应该是感触越加多。少年与***时期的玛丽,姿态高调,行为轻浮,连看书都静不下心来。不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还是她看不起的主教,都不愿意做一点点巴结。在巴黎街头流行讽刺她的黄书时,不及时制止,缺少相应的政治敏感对付出现在她周围的危机,对人落井下石的计谋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对一次次有毁于她名誉的项链案件,却是中了投机者的陷阱。等到大革命兴起时,她的智慧与耐力都显现出来,只是早已经迟了。在最后的法庭上,面对必死的审判,她展现了她的能量。尽管她的行为是在为外国提供情报,但法庭并没有抓获证据。反而一再拿她的私生活开刀,很过分的一条是,让九岁王储去指责母亲***。连罗伯斯庇尔都指责埃贝尔的粗俗与无法破坏革命。“整个巴黎在为她的死刑而忙碌了。军队配备了枪支弹药和实弹大炮,用如此的阵势对付一个弱小的女人,足以证明***的恐惧。”茨威格的立场对于这种无序状态下的***是充满讽刺的,但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到保王党的力量和反法联军节节进逼。王后不过是政治中的一枚棋子,她的确是被丢弃了,国外的军事力量要的只是波旁家族的继承人,至于是普罗旺斯伯爵还是路易十七,无所谓。但他们还是相当有力量的,相对中国王权体系,权力更迭后的覆巢之下无完卵,历史起码还附赠了她留下最后的声音的权力。

对于爱,玛丽也是绝望的。母国的亲情、从母亲到兄长到侄子……对她的关心与爱护是呈递减的趋势的,丈夫路易十六,也只是尽量满足她而无法激起她的爱。甚至连爱子也在法庭上指控她***。唯一忠诚的爱人费森与他的故事,可以说是充满坎坷。费森曾经为了离开她而远赴美国独立战争,但最终还是深陷倾其一生爱她的命运。用他的力量奔走各方,组织逃亡,营救,见面,但却没有办法改变爱人的命运。初注意这个人是因为《凡尔赛玫瑰》,现在想来这部动画对于历史的还是分外尊重的,包括项链事件,路易十六被极近的票数投票死亡。

很可惜的是,费森因为玛丽皇后的人生,终其一生对革命与乱党都不抱希望。当初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青年,在老年时却死于暴力。他和玛丽都死于6月20日。

历史,有的时候真有种戏剧性的宿命。

狂飙的革命难以抑制,最初的理想在动荡之中,投机之中接受着洗炼。上层推翻了,以后该何去何从……很多哲学家在民主启蒙之后,又去反思了群氓暴力,革命的初衷,王朝的反复……

忽然很想去看看《九三年》,那个波旁王朝路易十六,玛丽皇后,旧王朝覆灭的179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