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我这等学识的人写关于哲学的书评自认还是有些战战兢兢的,怕班门弄斧,贻笑于大方。但是冯先生的这部书看完我却有了冒昧写几句的冲动,因为这部书书写的思路如此清晰,文笔如此平易,态度如此坦诚,的确会给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以启迪。
艺术与哲学,个人觉得都是关于人的精神,偏向于空虚之学。而当代艺术在一个阶段又这样的喜欢跟哲学挂钩,各个艺术家动辄言必称禅,言必称老庄。我们这些学院里的学生耳濡目染,似乎也有了一种不看哲学就做不好艺术的感觉。友人更有作画捧书,引经据典的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理论根据,甚是煞有介事。
前段日子工作室请了一个澳洲的摄影家老太太来跟我们交流,闲聊起来同学问她,当代艺术很多的立意来自于哲学,你是怎么看待哲学的?老太太英语讲了老师给翻译,说,哲学应该看,但是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形成你“自己的哲学”。老太太只是讲了这些,我想她是试图告诉我们:一切的知识,一切的理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人的修养,而其实无论是艺术还是其他的行业,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或者噱头,而是具体操作的行为人,是人的素质决定成败。
冯先生在《新原道.第十章 新统》里讲:“...哲学本来只能提高人的境界,本来不能使人有对于实际的事物的积极地知识...哲学可能使人于扫洒应对中,尽其性命,亦可以使人于开飞机放大炮中,尽其性命。但不能使人知怎样扫洒应对,怎样开飞机放大炮。就此而言,哲学是无用的。”这是直见性命的坦诚,是一个学者对于事物抛开个人情绪的清晰把握。
《新原道》一书一如其副标题“中国哲学之精神”,把中国自先秦孔孟老庄至现代哲学新统,逐一整理思路,其依据的标准是合乎“极高明而道中庸”,直白来讲就是,把握超乎具体事物形而上的学问,可谓“极高明”;教人如何面对世间种种问题的方法,可谓“道中庸”。“极高明”何以重要,因为一个人面对整个外部环境,是需要自信的,自信说白了就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所谓“人活一口气”,当你感觉对于整个宇宙的规律有所认识,有所把握的时候,(这里不谈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确认识,正确把握,只是感觉,因为哲学毕竟不是科学,事关心理,无法量化,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人的自信是最大的,也是最能从容的,而从容,是人面对事物最好的状态。“道中庸”何以重要,我想很多略有些社会经验的人都能知道,都能有所体会。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哲学其实是很个人的,并不像我们系统了解前认为的那样,是没有面目的,是迂腐的。他讲社会责任,讲伦理道德,但其实出发的点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讲,他首先要求你做一个独立思考,素质健全的人,“内圣外王”。现在的社会主旋律试图以儒家的“和”“仁”等等思想旧瓶装新酒,给社会制度打点滴输氧气,当然不能说不好,只那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人的,精英的,并不是像西方舶来“XX主义”一样是对一群人面目不清的群像描写。
徐冰先生讲:“(艺术创作)总是从材料和风格上想问题,从这个角度进入,我认为是没出息的...不虑艺术这个事,你把艺术太当回事,就搞不好艺术,你把自己的生活当回事,才会搞好。”也是在直言艺术家个人修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写到这里,我觉得艺术与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无边无沿的东西,很多时候只看过程,事物复杂的不可捉摸,仿佛艺术家与哲学家头上都升起了硕大的光环。但把做好这一切的道理说出来时,确实那样的简单直白:一切不过只是事关个人。
哲学对于艺术来讲不是噱头,不是功利的能直接拿来用的东西,不是组织一个画面,组合一个装置,然后起一个玄而绕的文言名字那么简单的。哲学教会你的,其实是如何做好一个人,如何能“尽其性命”,然后才能做好一个艺术家,然后你的作品才能反应你个人的观点,成为好的作品,未必教化,未必有意义,只是要反应个人。触类旁通,我想其他行业大体也是如是。
现在想来,之前读了一点老庄,就迫不及待的给自己的画安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题目,是多么幼稚可笑的事情。
不敢说是书评,只是个人随感。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09:5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