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卡拉马佐夫兄弟《卡拉马佐夫兄弟》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05:36
  • 62

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大的感受是这真太难读了,前后花了三个多月时间才结束,中间当然有很多停顿,断断续续,不过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应该是最重要和最好的,小说很长,简直是冗长,我读的译本有900多页,读起来也经常被卡住,有时干脆就放下不管了,想起来了就接着再读,所以用了很长时间,不过还是认为这是一本极有魅力的书。一本书有魅力这不容易,这也是坚持的原因。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一本书,读是因为铁凝在一本书中提过,说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感到心灵的钝痛,如果说是一本书不读会让人后悔,这就是这样一本书。一开始读我就被吸引了,但后面对话的冗长和宗教的玄深对我来说很没劲,毕竟对俄国的文化不熟,读完后没有感受到心灵的钝痛,不知我是不是比较麻木。读的过程中有很多零碎的想法和感受,现在很难说清楚,再作一回顾,或许这本书可以用伟大来形容(不喜欢用伟大这一词,伟大很难,不过这本书也难,用在这里也贴切),因为这本书抒写灵魂,并且写得很深。

小说写得是卡拉马佐夫一家,俄国的一个贵族之家(就是地主),核心是老卡拉马佐夫被儿子所杀,开篇就点明,由此一家每个人的经历和引发的错案。书中的故事可以说得更详细一点,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酒色之徒,无赖但有经商才能,通过一桩好婚事并长期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对儿子无丝毫关爱之心,与长子德米特里一起为格露莘卡争风吃醋,德米特里扬言杀了老子并在一次夜闯后老卡拉马佐夫被斯也尔加科夫所杀,证据指向德米特里,他很快被拘,在最后的审判中由于卡嘉出示他醉酒后写给她的要杀死父亲并取走3000卢布的信,德米特里只能面对重罚流放去做苦役,尾声中阿辽沙准备打点他去美国。这只是一条主线,这样的叙述遗漏很多,如德米特里与卡嘉的相遇和情感纠葛、对格露莘卡的迷恋与痴狂、格露莘卡的经历和态度,这些作者细腻的描绘了很多,占很大篇幅,还有书中对德米特里杀父案的预审和最后在法庭的辩论、波折、综述整整用了两卷。书中还有一条主线即阿辽沙,不能把他忘了,上面的叙述中没提他是应为他干的“事”少,但他却非常重要,他不停的在不同的人物之间穿梭,展开一场场对话,并以这样的方式展露一个个人物的经历、品行直至灵魂,在“不该举行的聚会”、“大男孩和小男孩”两卷就主要刻画阿辽沙,我想阿辽沙的存在作为作者细致刻画的理想形象,无疑代表作者的理想和对灵魂救赎的途径和探索。

我觉得书中的故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部分细致的描绘每一个人的形象,叙事简洁有张力,里面穿插很多长对话,虽冗长,但剖白的是心灵,可以窥见内心直达灵魂,每个故事互相穿插,很有波折和层次感。后半部分更像戏剧了,因为这比以前更少了故事和叙述,在第九、十一、十二卷中更明显,主要是长对话,甚至一个人讲了好几页的话,话虽长,但不显得啰嗦,作者只是更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刻画人物了。难怪伍尔夫会说这也许是一本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让人激动的书,毛姆在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书时也说了他的戏剧天分。这么多的话给人的印象是随里面的人物不断置身于一个个空间,客厅、卧室、法庭、教堂、野外等,听他们在那里喋喋不休、袒露心迹,或者侃侃而谈、大声喧哗、争吵、歇斯底里,他们或激动、兴奋、轻块或哀伤、癫狂。还是用伍尔夫的话,“这里只有灵魂——受折磨的、不幸的灵魂,他们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忏悔,就是从肉体和精神的溃烂处粘出一条条罪恶之虫,并一条条展示给人们看”。说有的小说总离不开对话,甚至有一些比这里的还多,但这里总给人感觉更深一些,也许是这些话很多更有激情,或更多直指内心或更有戏剧色彩。这也是读起来比较费劲的原因之一。

概括书中的故事总会有疏陋,虽然自己明白,但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不如先看目录,再看里面的人物。全书共十二卷,还有一段尾声,即:“一家人的历史、不该举行的聚会、酒色之徒、咄咄怪事、正与反、俄罗斯修士、阿辽沙、米嘉、预审、大男孩和小男孩、伊万、错案和尾声”。这只是大标题,每一卷又有十来个小篇,分开讲述或显出层次,太多不能列。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已在“作者的话”中明确提出是阿列克塞(阿辽沙)·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这书是为他列传。他是费尧尔多·巴浦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小儿子,大哥德米特里(米嘉),二哥伊万,(这里略去之间名和姓氏)。当然还有一个要提的是斯也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家的厨子,也是他的私生子,这一点这些人当然没想过或不大确定,连老卡拉马佐夫也糊涂来者,正是这人杀了老卡拉马佐夫,他患有癫痫病,不久就死了,而背黑锅的是德米特里。本书作者说是为阿列克塞列传,其实小说不是只围绕着他,我甚至觉得德米特里或许更重要。阿辽沙(即阿列克塞)堪称一个完人,简直是善的化身,品行高洁、与人为善、宗教虔诚、受人欢迎,德米特里却与之刚好相反,好像与阿辽沙一起作为善恶的两极,但不是这样,可以肯定它不是一个恶人,他急躁、跋扈、挥霍、自负、任性,常给我的感觉是癫狂、偏执,但心里却充满矛盾,有爱,有激情,也有忏悔,最后成了一个大倒霉蛋,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伊万是一个理性的人,学识高,也孤高,非常冷静,无神论者,最后精神崩溃。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长老佐西马神父,声望、品性很高的人,第五卷和前面很多地方写道他。女性角色可以只提三个:卡捷琳拉(卡嘉),德米特里的未婚妻;阿格拉菲娜(格露莘卡),德米特里的情妇,不过这么说不准确;丽莎,有钱寡妇霍赫拉斯娃家的女儿,喜欢阿辽沙。主要人物就这些了。

在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对俄国各个阶层深彻的洞察力,不过里面的人物有些地方感觉不像现实中的那么真实,尤其是其中的女性,情感的发生、变化总是这么戏剧性,在一些情景中她们的心灵让人费解,或许是作者不大懂女人,当然我也不懂,因为她们会歇斯底里,也会癫狂、偏执,也会有情感大转弯,关键是我不明白她们因何而爱。

有必要提作者,这样对小说的理解会深刻和完整一些。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很多,如《罪与罚》《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也很有名。不过读他的经历和传也实在对他难以有好感。他出生在贵族之家,父亲是医生,恣情酒色,后在来迁居的庄园里由于对农奴残酷而被愤怒的杀死,父亲对子女也很冷漠。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青年的时候由于参加受西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想社团”而被捕,从死刑场上获赦免但去服四年苦役,后贬为士兵,这使他思想变化很大,反对变革、激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自负、暴躁、多疑、自私,情感也不专一,并且还不懂女人,还患有癫痫病,经常挥霍钱,嗜好赌钱,这样他大半生欠钱,常债务缠身。他后半生主要活在社会底层(一般市民阶层),很多时间过得困苦。他有一个哥哥,身前给他资助,死后却留下两万多债务(极大一笔钱),直到他死也还是欠有债务。不过他一直没放弃过写作,“他无法控制他自己,只能拌拖着炙热的、混沌的、不安的、可怕的人类灵魂上下翻腾,只能听凭人类灵魂像洪水一样向我们滚滚涌来”(伍尔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书主题很明显,是灵魂和宗教。我是这么理解的,揭露人心灵的隐秘,不断地忏悔,从分裂和矛盾中找出路,这也是作者本人的写照。《圣经》对他有很深的影响,在服苦役中这是他的安慰。他笃信宗教,善与恶、魔鬼与上帝、博爱与自私在这本书中既有无声无息的渗透也有大段的议论,在第六卷佐西马长老的几篇文章有透彻阐述,如俄罗斯修士的内涵、主仆能否成为精神上的兄弟,关于爱、祈祷、地狱与地狱之火,神秘主义、人的终极信仰、精神、判断和与别的世界(魔鬼、上帝)的接触,这些非常精深,让人久久难忘。从书中很多地方表达的思想和描述的行为可以查出作者本人的影子,作为作者的最后一本书,这是一本诚挚的书,书前引有有两个内容,一个是献给妻子安娜,对自己不离不弃、甘苦与共、深爱并默默奉献的妻子,另外是《新约》中的句子,引在下面: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面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我原只把这当作一句普通话,联想不出什么意义。在书尾声的最后一小节是“伊柳沙的葬礼、巨石旁的演说”,阿辽沙和孩子们聊了很多话,要留住心中美好的、善良的感情。那么我现在想这里表达的是希望,要把希望留下来,灵魂不息,只有博爱甚至自我牺牲才能去救赎,才能有希望,才可能有意义。

这本书作者是初稿,不久就与世长辞,作者写的时候面临重重困难,经济拮据、内心痛苦,常发作的癫痫病,还有对自己以往的负罪感和貌似自负其实潜在的自卑。在书里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景的逼真以及对灵魂、宗教的描绘,这些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有惭愧、有希望、有热情,但是读起来确是客观、冷静。这些可以看出此书的不凡,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