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童》。我觉得这是一个个没讲完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个不得善终的故事。只是在那样的乱世下,又有什么人的故事的完美的、善终的呢?
是在许知远的《中国纪事》里面看到这本书的介绍的,题目是《幼童的悲剧》,许在书中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不无遗憾地叹息到身处晚清那么一个风云际会的大环境下幼童们注定的悲剧命运。他的描绘,引起了我的好奇。
豆瓣上有一篇评论说,我们的历史书上,用仅仅一句“与此同时(指洋务运动时期),清朝***还派出了留学生”概括这本书。于是,当我翻看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一句话掩盖的真相:容闳的经历,早就了那分四批赴美的120名9-15岁天性聪颖的幼童,他们在康涅狄格州生活了十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们与接待家庭融为一体,他们说英语、穿西服;他们跳舞、打球、赛艇;他们学习各种理工知识;他们是耶路、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的毕业生;他们有的人学业被中断,也有的人叛逆地留在了美利坚的土地……最终回到国内后,他们服务于清***,有的成了大臣、幕僚、工程师,有的却成了甲午海战的炮灰。当然,更多的他们还是湮没不闻,甚至老照片上的人至今不知姓甚名谁……
就是这样的一批幼童,开创了了华人在美利坚土地上求学的历史,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殉道者。他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被人监督学习《圣谕广训》。他们身着西服革履的同时,还被要求留着脑后的辫子。其实,他们的命运在求学之旅启航的时候就已经被断定——他们被要求在十五年的留学期满后回满清***服役,投身于李鸿章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去。去完成李中堂复兴满清的伟大构想。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在历史上奋发图强的努力,它们的失败加速了晚清和帝制的灭亡以及那个纷乱时代的来临,但在我看来,它们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两次尝试,分别是从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努力。洋务运动的时候,曾李以为可以靠兴实业、建海军、造机械、修铁路、拉电线挽救中国;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梁以为可以从制度的角度力挽狂澜。而二者的结果只是殊途同归。也许这才是最可怕的,当彼时中国的两条图强的出路——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都已经被堵死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挽救我们的天朝?
也许这就是幼童的悲剧的所在:他们出去学习,融入西方社会,学到了各种实业技术,却终究治标不治本;而当我们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时候,已经积重难返,同时也缺少了数量可观的人才。
这时,武昌的革命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也许真的像书的封底所述“他们的命运,离奇而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幼童有詹天佑、唐绍仪、梁敦彦、蔡廷干这样的名人,更多的则是沉寂了,甚至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这些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历史的错,只是因为他们处在了那样一个时代。
后记:
简单说说这本书本身:
1.文字部分有的干涩、直白,语言一般
2.有的图还是不错的,但发现我还真是不太爱看这种有插图的书,总觉得分散精力,影响理解
3.看了之后,突然觉得幼童的命运其实也是李鸿章的悲剧,想看看豆瓣给我推荐的《天朝的崩溃》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04:1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