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人的人格评《中国人的人格》,转的媒体评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00:53
  • 74

如果读者仅仅从这本书的题目上看,那么你或许将以为这又是在附和主流意识形态、又是在唱什么高调了,因此难免兴味索然。然而,你若仔细地读过这16篇文章中的哪怕随便一篇,你可能就不会如此轻率地臆想了,在为那些故事感动与震撼之余,你会觉得问题远没有如此简单。

尤其,这短短的16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模范”人物们不下四十人,若是再加上像“田横五百士”之类的无名之士们,无疑,这当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他们其实也多是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人物,“比如义不食周粟、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比如为救‘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义士公孙杵臼及不惜名节的程婴,比如道出‘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名将乐毅,比如宁可自杀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比如不愿屈服、生死相依的田横与他的五百壮士,比如不染一尘、铁骨铮铮的嵇康,比如浩荡千古、正气凛然的文天祥,比如甘做‘中国因变法而流血之第一人的谭嗣同……”(《序言》)。在漫漫的历史时空中,他们都已经注定了要占有一个显著的位置,因为他们正代表了中国人的那种优异的人格精神——他们的思想和行止有时候也许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而这些“不可思议”却最终让人觉得可以理解,这也正是作者们的用心解读之所在。

就像作者在本书的序言中所为我们指出的:“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他们或者忠而忘身,或者义而赴死,或者千金一诺,或者临节不苟,或者大义凛然,或者视死如归…… ”因此可以说,本书所牵涉的内容,也是政治、军事、文化、道德无所不包,而且所引用的典籍、文献、著作非常之多,可谓是很下了一些工夫的;如果再说本书还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其在演绎史实方面没有落下一句空言,凡举证必有出处,算得上严谨吧。而且还对于一些史实进行了仔细辨析,绝不人云亦云,乃至于对权威也不甘亦步亦趋,比如对于司马迁笔下的诸多人物真实性的怀疑。尤其在笔者觉得,作者似乎也具有一种洞穿历史表象的深刻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起码作者欲为我们深刻地揭示历史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很多问题作者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即使读者不见得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也一定会得到不少启迪的。比如像西晋首富石崇这样的人物,作者的历史视界明显是放得宽阔了,对于人的理解也非片面化了。

再如,孟子言:“吾善养吾之浩然之气”,而本书的行文之中也正是贯穿了一种充沛的正义之气,读之不仅令人击节,而且也使人增气:“就这样,千年故事中,中国男子汉那种取义成仁的忠勇与豪迈,连同它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赵氏孤儿》)。作者文笔流畅,不失文采的铺张、渲染,具有可读性,比如一些类似的细节动人处:“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虹贯穿了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于宫殿之上……”(《士为知己者死》)

说到一些思想深刻处,作者的努力值得我们赞赏,比如《再说文天祥》一篇,作者的结论令人惊奇:“一旦整个国家遭遇重大变故(这就是历史压力的体现),时代便会更加强烈地呼唤一种历史担当精神(这也就是人类精神反作用力的体现),而像文天祥这样的时代的佼佼者就是具体来体现这种历史担当精神的个人。”尤其《田横五百士》中所分析到的:“秦末汉初尚有西周典型封建思想的余续,当时甚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社会上一定都在大力提倡这种为人主死节之事,这其实乃是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加之人主的所谓‘贤’,对这些门客爱护、优礼有加,这就实现了一种门客从人身依附到精神依附的最终转化,以至他们的人格最后完全丧失了精神独立性(这也不禁使人联想起日本武士的情形)。”

对于“田横五百士”的牺牲精神,作者也并没有盲目赞扬,而是笔锋一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认真理解‘田横五百士’精神的同时,且不可将这种精神过度拔高,因为人格、精神的独立性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当代人努力追求并发扬广大的。”然而作者又没有完全否定五百士的人格价值之所在:“这也体现了一种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连死都要一起死,假使现代领导如此深得属下的拥戴,或者属下们竟对于领导们是那样的忠诚,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困难、什么又是不能战胜的对手呢?”

当然,作者的学力基本上贯通了文、史、哲诸人文领域,佳处自然不胜枚举,比如最明显的关于“竹林七贤”的一篇,开篇就为我们仔细辨析了“竹林七贤可能不在竹林”的问题,实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总之,笔者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历史上的人格精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