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西夏藏传绘画(全二卷)評謝繼勝著《西夏藏傳繪畫—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6:00:26
  • 71

壹、背景介紹:

書名:《西夏藏傳繪畫—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

作者:謝繼勝

出版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西元二○○二年

字數:三十萬字

版面大小:十六開

冊數:上冊四七七頁,以文字為主、下兩九六頁,已彩色圖版為主

定價:人民幣五十九元

貳、作者簡介:

謝繼勝,男,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人。

一九五七年生於甘肅蘭州。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任平羅縣周城公社大興墩三隊會計和寧夏鋼鐵廠煉鋼車間工人。

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同年七月自願進藏,在西藏自治區人事局工作。

一九八四年秋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一系(今中央民族大學藏語系)攻讀藏族文學專業研究生。

一九八七年至今分別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一九九八年獲選該年度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二○○○年七月獲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佛教美術專業博士學位。

著作有《風馬考》、《西藏繪畫史》等,譯著有《西藏的神靈和鬼怪》、《西藏宗教藝術》等,撰有論文四十餘篇。

參、著作內容述評:

本著作是屬於《西藏藝術研究系列》叢書之中的一冊。基本上,作者的這本大作是以二○○○年七月所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再又加上一年的功夫蒐集整理相關圖版資料,並數次前往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浙江杭州等地,實地考察了相關遺址,做了最後修正,才加以出版。

本書內容共分為本文主體五章、結語(黑水城唐卡在藏傳繪畫史中的地位)和附錄(圖版目錄及出處、參考文獻目錄、重要文獻原文、梵藏漢專名索引)等三大部分。

作為本書主體的這五章分別是:

第一章黑水城唐卡的發現與研究,主要為文獻引述。含兩節分別是「黑水城的發現與黑水城唐卡」、「黑水城唐卡研究的回顧」。

第二章黑水城唐卡的圖像內容與風格特徵。主要是以現今已經公布的黑水城唐卡作品依序以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菩薩(觀音、蓮花手,白傘蓋、作明佛母、頂髻尊勝佛母,綠度母)、本尊(上樂金剛、金剛亥母,壇城)、護法(大黑天、不動明王,多聞天王)、上師等五類之順序,對每項唐卡作品加以分析,並對其中的疑點,諸如斷代的問題,加以定論。本章共分五節,分別是「黑水城唐卡中的佛像與黑水城佛陀的特徵」、「黑水城唐卡中的菩薩與佛母圖像考」、「西夏唐卡中的上樂金剛本尊檀城圖像分析」、「黑水城唐卡中的護法與空行母」、「西夏唐卡中的上師和供養人像寫實特徵探討」等五節。其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應屬對藥師佛唐卡左下方一舖毫不起眼的僧人加以識別及定論。事實上Marylin Rhie及 Robert Thurman於其The Sacred Art of Tibet一書中也曾經就此問題討論過。但是謝繼勝先生的探討更為深入,最後所提出來的創見推翻了《土觀宗派源流》古籍中對於噶瑪巴黑帽來源的說法,而黑帽緣起的正解卻是西夏王的官帽。

第三章黑水城唐卡的風格淵源及其與衛藏藝術的關係。本章共分為四小節,分別是「蕃夏歷史文化淵源與黑水城唐卡的出現」、「黑水城唐卡與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衛藏繪畫」、「西夏藏傳繪畫與扎唐寺壁畫的關係」與「黑水城唐卡與榆林窟藏密壁畫」。作者在此章中,經由吐蕃與西夏長達六百年的歷史為縱線,剖析藏傳繪畫在西夏出現的客觀條件。在藝術風格方面,將黑水城唐卡與十至十三世紀的衛藏波羅風格的繪畫進行比較,結果作者 確認了黑水城唐卡是遵循早期衛藏波羅繪畫的風格。在本章中作者旁徵博引地使用了大批敦煌吐番史料與繪畫和創作於一○八一年的扎塘寺壁畫資料,也發現了幾百年來,吐蕃-党項/西夏之間頻繁的藝術交流

景象。

第四章黑水城唐卡的形制與唐卡的起源。此章分為兩節敘述,分別是「唐卡的語源與唐卡的起源」、「漢幡與唐卡的形制」。在此章中,我們可以見識到作者在藏文及藏學兩方面的功力,否則絕對無法在評析西方學者的觀點上發揮如此強勁的力道。目前西方學者咸認為唐卡源於印度但卻又無法提出直接證據,作者著力於語源、布畫材質與形制方面的探討,得出結論「唐卡這種藝術形式並非來自印度,實際上他的演變發展過程與從漢唐至宋元的中原漢地卷軸畫的形成演變過程相一致,發源於蕃漢交往密切的敦煌,沿著佛教繪畫的軌跡,由吐蕃旗幡畫演變而成。」這個定義可以說為唐卡的起源問題做出了劃時代的結論。

第五章西夏唐卡的雙身圖像與西藏繪畫中密教雙身圖像的淵源。本章分為四節,分別是「金剛乘佛教的傳入吐蕃與藏傳佛教雙身圖像的歷史考察」、「西夏唐卡雙身圖像的斷代」、「西夏藏傳雙身圖像與莫高窟第四六五窟雙身圖像風格比較」、「關於敦煌莫高窟第四六五窟斷代的幾個問題」。作者費了相當的力量考證金剛乘以及雙身圖像傳入吐蕃的歷史,不但確定了黑水城雙身圖像在藏傳藝術歷史上的位置,更確定了黑水城雙身圖像在藏傳藝術圖像學中的意義。

就全書的內容而言,充滿著探討與論證,在大體走向上堪稱無懈可擊,僅有些微細處,諸如四大天王、日光菩薩…的身色,在不同的頁數,有不同的說法,又如脥侍菩薩在不同的頁數出現左右對調的現象。另外就是可能由於本書曾經以單篇分別刊登於不同期刊,因此章節中有一些內容重複的部分,但這些都無礙於本書的價值。

其次是關於造像的分類。

在編輯方面,本書最大的長處是附錄中的「梵藏漢專名索引」,這一部份不但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性,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意義;中文著作一般特別費時編輯檢索的不算多,但是它的出現代表了作者做學問在體例方面的品質。

在這本著作中,作者表現得最為傑出之處是對於問題的提出以及對前人研究矛盾的論辯和在還原真相方面的貢獻。這整個的過程猶如閱讀一系列的偵探小說,憑著作者周延的邏輯觀念以及流暢的文筆,像是抽絲剝繭,最後真相大白,用「膾炙人口」一語形容都不為過。要將一本枯燥的學術研究論著以如此高的可讀性面貌呈現,只能用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書讀通了」。

作者謙稱自己是「一個藝術史研究的門外漢」,但由於他在藏學基本功有著紮實的基礎以及日後在藏學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詣,事實上他已經較許多這一行的研究者有更高的立足點;這也是他的這一本大作得以擲地有聲、在跨藏學研究與藝術研究兩個領域中都有如此高的評價的原因。

阅读全文